莨绸
纱绸制品
莨绸又名黑胶绸,传统莨绸的生产是以家蚕丝为原料,在提花手拉机上织成平纹织物后,用特有的一种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块茎汁液多次进行浸渍、晾晒后,使织物附着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再用含有高价铁离子的塘泥均匀涂覆于织物表面,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后制成正面黑色、底面咖啡色的面料,是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被视为中国丝绸的上等佳品。莨绸原产自中国广东省南海地区。
历史背景
北宋沈括已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南人以薯莨染皮制靴。在清同治年间广东南海西樵开始将平纹丝织物用于晒莨。其产品称之为莨绸。
技术综述
莨绸的染整完全是手工操作晒莨染整工艺,精练后的白坯绸经过浸莨汁、晒场晒莨、封莨汁、煮绸、过塘泥等繁琐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莨绸独特的色泽、质感主要来源于其特殊而且非常复杂的染整加工工艺。
1、传统的染整工艺流程如下:坯绸精练→浸薯莨汁1 次→晾晒→洒莨汁6次→封莨汁6次→煮练1次→封莨汁12次→煮练1次→封莨汁1次→卷绸→过乌→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上述染整工艺中,浸莨汁、洒液、封莨汁、煮绸、过塘泥等操作才能完成。
2、也可将传统的染整工艺流程划分为6个步骤:坯绸精练→洒液→浸渍→过乌→再浸渍→定幅。
生产条件
莨绸的生产体系中,包含蚕丝织物和植物源染色物质薯莨汁、含高价铁离子的塘泥等天然原料,以及阳光等自然元素和晒场等基本生产条件。
光照在莨绸生产过程中,光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阳光的照射,莨绸的黑色才更加自然、富有光泽。因晒莨工艺对光照强度要求极为严格,因此,阳光的强弱决定了一年中莨绸生产的时间。每年只在4月—7月初和8月下旬—10月底开工,只有这2个时期的阳光强度适合晒莨,生产者几乎每天起早贪黑劳作。每年的7月—8月上旬(即农历的小暑节气至立秋节气)由于阳光过于强烈,气温又过高,生产的莨绸会变硬变脆。11月以后,因北方干燥的季风南下,也不宜晒莨。
生产原料
织物原料
蚕丝织物莨绸的织物原料采用平纹蚕丝织物,即白坯绸。坯绸必须经过精练,用纯碱水煮泡除去丝胶及坯绸上附着的各种杂质,使坯绸具有较好吸水性和良好的着色性能。这一环节工序要求非常考究,精练所用碱溶液的浓度会影响白坯绸在后续染色工序中的着色效果,因此碱溶液通常是由富有经验的技师调配。
薯莨莨绸的染料来源于薯莨的块茎。薯莨又名赭魁、薯良,是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其块茎肉质肥大,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疣状突起,表面棕黑色,新鲜采割时会流出红色的黏液。薯莨的块茎中富含淀粉、纤维素、单宁等物质。将薯莨汁作为染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使用薯莨液汁对织物染色的记载。《本草纲目》记载了薯莨作为天然染料的功用“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已有研究者利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对薯莨汁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塘泥
塘泥也是莨绸生产的关键物质因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塘泥都适合用于莨绸生产。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灰黑色河泥富含高价铁离子,且未受污染,是莨绸生产过乌的最佳塘泥。纱绸晒莨后过塘泥变成黑色,这是薯莨染料中的单宁与塘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由此在丝绸织物上形成的单宁酸铁经日光照射,光泽柔和内敛。
晒场
晒场是莨绸生产的重要场地。通常一个晒场可容160匹丝绸织物平摊于草地上。晒场要求表面平整,以泥垫底,上面铺一层细沙,再在晒场上种植长1—2cm的青草。要求所种植的草本身不能太软,类似足球场的草坪草最为适宜。
染色机理
莨绸的染色是丝绸织物、薯莨汁、塘泥三者之间各种成分的相互结合或发生化学键合的过程。丝绸织物中蚕丝的丝素胶朊多肽键的羰基氧与薯莨汁含有的单宁酚羟基以氢键结合,在丝绸表面形成黄棕色的胶状物;塘泥泥浆中含有的Fe3+与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着色物质凝结于丝绸表面。在整个染色过程中,光照起着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薯莨汁、塘泥、晒场、阳光是晒莨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技术环节
洒液将用碱溶液浸泡脱胶和除杂精练的丝绸织物置于浸槽浸渍薯莨汁,自然脱水后,纬向绷挺,平放于晒场的草地上,均匀淋洒薯莨汁液,并涂抹均匀。等到丝绸织物晒干后,再次淋洒薯莨汁液,涂匀晒干,重复数次。薯莨汁淋洒的厚薄程度及阳光照射的程度,都会影响到莨绸染色的效果。淋洒薯莨汁液的次数、份量及日光照晒的时间,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晒莨技工指导。
浸渍完成洒液工序后,将半成品再次放入薯莨汁液中浸渍,然后平铺在晒场的草地上晾晒。根据实际需要,该工序可重复多次。通常浸渍的薯莨汁液浓度随制作流程逐渐稀释,使丝绸织物表面能够均匀吸附结合鞣质,并富有舒适良好的光泽。莨绸生产前要先榨制出薯莨汁并将其调配到合适的浓度用于浸泡丝绸织物,再将织物放在晒场的草地上进行整理、固定、晾晒,然后再次用薯莨汁浸泡织物后放到草地上整理、固定、晾晒,此工序反复多次。完成上述多次工序的丝绸织物在灼热的日光光照下晾晒后,完全呈现出薯莨汁如火般的赭红色。
过乌
过乌是整个莨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经薯莨汁染色的丝绸织物在这道工序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该工序也称作“过塘泥”,即将选好的塘泥用水稀释成泥浆后,用刷子均匀地涂刷于丝绸织物的正面进行媒染。该工序不能见阳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因为未经阳光照射,塘泥中的Fe3+与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黑色着色物质只附着在织物过塘泥的一面,不会渗透到织物的另一面,即塘泥覆盖的一面呈黑色、褐色,而另一面则是较浅的赭红色。最后将织物再次洗干净,平摊在晒场草地上曝晒。整个过程需要一周左右,丝绸织物逐渐从浅红色变成深红色,再由深红色变成黑色、褐色。
再浸渍和定幅将过乌后的丝绸织物再经薯莨汁浸渍后,平摊于草地上进行手工拉幅、晒干,以改善手感,增加透气性。
国家标准
制订过程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20072316-T-608计划下达了制订《香云纱织物》国家标准的任务。标准起草小组由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组成。由于经考证香云纱的正式学名为莨绸,并与已发布的FZ/T 81016-2008《莨绸服装》标准名称相统一,标准起草小组认为将《香云纱织物》改为《莨绸》国家标准更确切、适用范围更广。从2007年起,标准起草小组先后对中国国内主要莨绸企业、莨绸服装厂、外贸公司、检验检疫机构、科研院校和有关专家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就标准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于2007年9月下旬在深圳召开了《莨绸》标准专题研讨会,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标准的制订意见,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试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起草了《莨绸》国家标准送审稿,该标准于2008年11月在杭州顺利通过审定。
制订原则
考核项目和方法尽可能与国外标准接轨,体现标准的先进性。
考核项目和指标水平在满足用户需求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莨绸产品的特性,体现标准的合理性。
考核项目和指标水平的确定均经检测、验证,体现标准的科学性。指标水平以大多数莨绸企业经努力均可达到,体现标准的可行性。
标准内容
范围
因为莨绸产品主要以纯桑蚕丝织物为坯绸加工而成,以混纺丝织物作坯绸的不多,且以纯桑蚕丝织物为原料加工的莨绸也是最经典、最民族化、最能反映莨绸的特色,故本标准的范围仅适用于评定以纯桑蚕丝织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原色或彩色莨绸。
要求
莨绸的要求根据其面料的特点并考虑服装用户的需求,主要包括断裂强力、纤维含量偏差、纰裂程度、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等内在质量和色差(与标样对比)、幅宽偏差率、外观疵点等外观质量。
莨绸的基本安全技术指标必须符合GB 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莨绸的原料坯绸其密度偏差率、质量偏差率指标应符合GB/T15551-2007 表1规定的三等品及以上要求。
断裂强力
断裂强力引用GB/T 15552- 2007 《丝织物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准,采用GB/T 3923.1-1997 《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一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采用纱、绡类轻薄型坯绸加工的莨绸经测试断裂强力较低,且纱、绡类丝织物也不用考核断裂强力,故以纱、绡类丝织物加工的莨绸不考核断裂强力。
纤维含量偏差
纤维含量是纺织品和服装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中国的GB 5296.4 《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行业标准中规定纺织品销售时,必须标注产品的纤维含量。鉴于为降低产品成本,有的企业采用化纤、其它天然纤维或混纺、交织桑蚕丝织物等原料来加工莨绸,而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莨绸”。为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好传统莨绸,本标准规定莨绸仅指以纯桑蚕丝织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原色或彩色莨绸,其桑蚕丝的含量偏差为0。
纰裂程度
纰裂程度是评价面料主要服用性能的指标之一。莨绸是以桑蚕丝织物为原料织造而成的,考虑到桑蚕丝织物本身是一种较易产生纰裂的织物,丝绸服装的肩缝、袖缝、侧缝易发生纰裂,直接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质量,GB/T 15551-2007《桑蚕丝织物》将纰裂程度列入考核指标,故也将纰裂程度纳入《莨绸》标准的考核项目之一。
由于采用纱、绡类轻薄型织物加工的莨绸经测试纰裂程度较差,且纱、绡类丝织物也不用考核纰裂程度,故以纱、绡类丝织物加工的莨绸不考核纰裂程度。
纰裂程度试验方法引用GB/T15552-2007《丝织物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准,采用GB/T 13772.1-1992 《机织物中纱线抗滑移性测定方法—缝合法》的B法(定负荷法)。经测试,不论是以轻薄或较厚重的桑蚕丝织物作坯绸在加工成莨绸后,其纰裂程度都有好转,且所加的负荷用15磅力(67N) 或用10磅力(45N) 没有明显的差异,故莨绸纰裂程度不论织物厚薄一律采用15磅力(67N)的负荷。
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是面料的主要考核项目之一。尤其是桑蚕丝织物,其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也是客户争议较多的指标之一,故《莨绸》标准将这二个指标纳入考核。
由于莨绸在经过多次反复的浸泡薯莨汁、晒晾工艺后,其水洗尺寸变化率趋于稳定,故莨绸的水洗尺寸变化率指标要优于桑蚕丝织物。
莨绸的色牢度包括耐水、耐洗、耐汗渍、耐干摩擦和耐光五项指标。其中耐水、耐汗渍、耐干摩擦色牢度是GB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考核项目。耐光色牢度的设定,则考虑到国外客户对桑蚕丝织物的色牢度要求中基本上都包括耐光色牢度,并且要求达到4级,且莨绸作为一种凉爽型织物,比较适宜在春夏季节穿着,所以在标准中设定了耐光色牢度。由于未经过砂洗等后整理处理过的原色和彩色莨绸其色牢度较差且不够稳定,据悉新修订的GB 18401也规定对腊染、扎染等传统手工染色的纺织品、非最终成品的纺织品不予考核色牢度,因此,本标准对原色或彩色莨绸坯绸的色牢度不考核。
色差、幅宽偏差率
色差(与标样对比)、幅宽偏差率是服装企业需要了解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桑蚕丝织物的考核项目之一。莨绸由于采用薯莨汁液天然染料及特殊手工艺,容易造成颜色和幅宽的偏差。因此,将色差、幅宽偏差率纳入莨绸标准考核是必要的。
莨绸的外观疵点
莨绸的外观疵点分坯绸固有外观疵点和莨绸特有外观疵点二大类,并分别加以考核。
坯绸固有外观疵点是指制作莨绸的桑蚕丝织物坯绸上原本固有的外观疵点。虽然桑蚕丝织物坯绸经薯莨汁液浸泡、过河泥工序后,坯绸上原有的部分疵点会被掩盖掉,但不考核这类疵点,有的企业可能会忽略对坯绸原料的把关。因此,有必要将坯绸固有外观疵点纳入考核。
莨绸特有外观疵点是指莨绸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疵点,主要包括反面莨斑、正面莨斑和泥斑。泥斑根据实际疵点形状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三种形状,分别设定不同的起点加以扣分;反面莨斑和正面莨斑主要以长条形为主,故设定不同的宽度起点以长度方向加以扣分。
莨绸的密度偏差率、质量偏差率
由于莨绸丝织物经薯莨汁的反复浸泡后,织物组织结构变得十分紧密,有的织物难于拆分开计数密度;莨绸的质量偏差率(与丝织物原料质量相比) 视不同品种、晒莨次数而定,经测试最小为+5.48%、最大为+126.59%,该指标难以确定。
指标值的确定
莨绸的内在质量指标(断裂强力、纤维含量偏差、纰裂程度、水洗尺寸变化率、色牢度) 和外观质量指标(色差、幅宽偏差率、外观疵点评分限度) 均经过实际测试及等级试套。由于服装企业在对面料的检验时,大多数采用“四分制”,国外客户在进口中国面料时,也越来越多地要求采用“四分制”,为了适应服装企业的要求,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莨绸的外观疵点的评分方法也采用“四分制”。
包装和标志
本标准对包装类型、包装材料、包装要求和标志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针对莨绸的特点,要求绸匹成包时,应保存在通风、温湿度适当的仓储条件下,每匹实测回潮率不低于8%,避免布料脆裂。
社会影响
2007年,莨绸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评论
创意让古老的莨绸获得了新的生命,莨绸背后深藏的民间智慧也日渐被人们所认知。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3 15:4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技术综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