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曲家
莫扎特于1788年6月至8月间连续了创作的三部
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后人合称其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它们分别是:1788年6月26日完成的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1788年7月25日完成的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88年8月10日完成的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作于1788年。该曲曾被人们尊称为“天鹅之歌”,以表达对莫扎特和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舞蹈性的节奏与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
乐观主义精神。
作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
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
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又是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情景相似。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又名朱庇特交响曲,作于1788年。该作品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最后一首,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此部交响曲中已经看不到受
海顿影响和家庭
经济因素影响的成份(莫扎特写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时,家庭的收入一落千丈,但他依然保持开朗的心情),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
罗马神话中最高的
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