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对战后初期自由与抽象的艺术趋势作出真正贡献的
杰克逊·波洛克的绘画革命的继承人,也被誉为一个毕生致力于绘画,有时对绘画近乎入魔的艺术家。
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的绘画标志着对色彩与光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这一探索可追溯到
印象主义时期。路易斯创造了在尺寸不定的、未上底的棉质画布上泼洒颜料的方法,这样,画面看起来更像是染过色的,而不是把颜料画在画布上。于是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色的纯净性,而不再因为笔触在画布上运行产生肌理效果而具有什么含义。这种技巧与他色彩的抒情性和构图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直接相关。
著名评论家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写道:“色彩与背景越取得一致性,它便越能够从与触觉联想的干扰中解脱出来”。
“α-φ”创作于1961年,分开的色带的形状来自于异国植物的形状和女性人体的线条,因此产生一种流动感,这种效果当然来自于液体颜料在画布上的自然流淌。律动的色彩在画的两边倾斜流淌,空出大片的空白,产生一种动人的力量。
路易斯的绘画目标之一,既是一种既不属于个人但又完全装饰性的表面。任何具有“性格”的东西,例如有方向性的一笔,质地的一种变化,或来自于腕动作的一挥而就的画法等都被抛弃了。
画作中,油彩似乎从画布上流淌下来,就像瀑布一样。Morris Louis采用Jackson Pollock的颜料浇灌法,将画布浸泡在稀薄的
丙烯颜料液体中,画家通过精确切割环绕图形的画布,控制颜料液的流动,最终创作出这幅作品。
稀薄的
丙烯颜料滴染在空白的画布上,自画布两下角淌出如飞翼般的平行线。小溪流般的明亮色彩仅仅覆盖着大块画幅中如此之小的面积,令人迷惑地近乎空白,使人无法抗拒地进入禅一般的沉思境界。在这幅作品里,路易斯因为对纯粹颜料的喜欢,而拒绝形状和光线,发展出一种绘画的新方法,使画布的质地正确地吸收颜料,产生一种渗透进去不见笔触的颜色。平面放大的画幅,表明此画与美国的非绘画性抽象艺术运动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