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师范学校
莱阳师范学校
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195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胶东师范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
学校简介
山东省莱阳师范1934年2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办。1938年春,我党决定在黄县中学校址上建立“胶东公学”。从1940年冬开始,胶东公学举办过短期师范班,后来先后设有师范科、师范班及师范部。1946年9月,胶东行署决定以胶东公学师范部为基础,迁到老根据地建立“胶东师范学校”。1947年秋,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疯狂进攻胶东,学生被迫疏散,学校于1948年1月停办。1948年11月,省教育厅在益都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后,决定胶东师范在莱阳复校,12月6日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仅为18.5亩,有校舍104间,另外租用民房20余间。学生宿舍无床铺,全部打草铺。教学设备仅有图书2042册,少量简单仪器和挂图。
学校历史
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 1934年2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办。1938年春,我党决定在黄县中学校址上建立“胶东公学”。从1940年冬开始,胶东公学举办过短期师范班,后来先后设有师范科、师范班及师范部。1946年9月,胶东行署决定以胶东公学师范部为基础,迁到老根据地建立“胶东师范学校”。1947年秋,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疯狂进攻胶东,学生被迫疏散,学校于1948年1月停办。1948年11月,省教育厅在益都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后,决定胶东师范在莱阳复校,12月6日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仅为18.5亩,有校舍104间,另外租用民房20余间。学生宿舍无床铺,全部打草铺。教学设备仅有图书2042册,少量简单仪器和挂图。
195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胶东师范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时年3月,在莱阳城西关建立了附属小学。至1957年学校规模发展到在校生22个班,923人,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师56人。附小规模发展到20多个班。
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8月,地委将莱阳师范学校改为“山东省莱阳师范专科学校”。原莱阳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划归莱阳师专,成立函授部。
1960年8月,专科班迁到烟台,成立了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和函授部留驻莱阳,恢复“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名称。1966年,学校共13个班,学生550人,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4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6年未招收中师班。附属小学于1968年下放大队,成为民办小学。1972年,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培养初中教师,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于彬。1975年,学校下放莱阳县教育局领导,学校将地面20亩、房屋110间移交给莱阳县教育局办招待所和教师进修学校。1976年,在校学生343人,另有中学教师短训班3个,112人,教职工63人,其中教师27人。
“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育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和初步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走上正规。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学校同全国其它各条战线一样,教育教学工作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1979年学校重归烟台地区教育局领导。1980年开始,学校根据全国第四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几点意见》的要求,就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治理和规范,1981年,根据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教师队伍、领导班子、学校历史等方面的情况,山东省教育厅把莱阳师范学校列为省重点师范学校,在山东省第一次中师结构布局调整中被保留下来。1986年,学校成为正县级单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教委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在全省师范教育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师范教育“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省级规范化——中师教师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思想指导下,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办学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1997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00年4月,学校在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由53所调减为29所规模较大的布局结构调整中保留下来。从2000年开始,改为五年制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大专学历的小学师资。
学校改名
1928年,山东教育厅开始规划兴办乡村师范教育,主张“民众教育”和“求生教育”,认为要使普通民众学会求生,求生教育就要“从最下层做起,从农民子弟之初级教育和农民的民众教育做起,使儿童及一般成人对于教育另具一种求生的观念”。进行求生教育,就必须建立教育的基础设施,培养教育的师资,并且有针对性地创办乡村师范。
1930年,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派教育厅督学、出身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的董凤宸筹建,夏继昌辅佐。学校建成招生,山东教育厅发布董风宸任该校校长。
1934年该校易名“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莱阳乡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莱阳乡师被迫停办。
1938年4月,胶东特委初步拟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胶东公学。
1938年8月下旬,胶东公学在黄县城正式成立,校址在原黄县中学旧址,成立即设师范科。
1939年2月,日军占领掖县,黄县告急,胶东公学撤离黄城退往山区,途中奉命于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学生大部分转到军政学校学习,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疏散回家了。
1940年5月,北海区参议会和中共山东第三区委政治部撤销蓬黄联中与招掖联中,恢复胶东公学。同年12月,中共胶东区委决定胶东公学以掖县短期师范为基础重新恢复。
从1940年冬开始,胶东公学举办过短期师范班,后来先后设有师范科、师范班及师范部。
1945年春,根据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包括胶东公学在内的六处中学、十四处县师停办。同年11月26日,胶东行署决定以莱阳中学为基础,恢复胶东公学。
1946年3月,胶东公学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和师生到烟台市接管原烟台东山中学(即原志孚中学)和烟台师范学校。三校合并后,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胶东师范学校”,校址迁到莱东县朱岚村,设有前师和后师。
1947年9月,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胶东公学总校奉命撤离烟台市,转移疏散到乳山县草铺村一带,与烟台市转移出的烟台一中、二中组建临时烟台联中。
1948年1月,胶东地区各学校的学生都被迫疏散,学校停办。1948年10月,胶东师范在莱阳复校。校址在莱阳南大寺街西仙游宫。
1950年,因行政区划变更,撤销胶东行政区,设莱阳专区,胶东师范于同年12月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
2016年撤并到蓬莱,与蓬莱师范学校合并为烟台高级师范学校(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2019年6月11日移交莱阳接管校产,同年成立莱阳市文化路学校。
2020年3月9日摘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0 21:13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