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枪舞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枪舞又名钱杆舞,赤水市中、复兴、官渡一带苗族同胞中均有流传。赤水跳莲枪舞多为女性,多时有上百人参加表演,少则十几人。它以钱杆为道具,采用1.3米长的斑竹或水竹竹竿,于上下端凿槽穿孔,系上古钱而成。舞者执杆中部,或用左手拍击竿之上下端,或用竿击自身各个部位和地面,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上歌唱,韵味无穷。是人们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有益活动。
莲枪舞概况
百和莲枪舞,起源于泸县百和镇,广泛流传于百和镇及周边乡镇,经泸县文化部门及百和镇政府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现已成为自娱式汉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形式,其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恢弘大气的气势、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深受老百姓喜爱。解放后,经过历代传人的改编整理,百和莲枪舞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秧歌、腰鼓等一样在群众中广泛推广。
赤水跳莲枪舞多为女性,多时有上百人参加表演,少则十几人。它以钱杆为道具,采用1.3米长的斑竹或水竹竹竿,于上下端凿槽穿孔,系上古钱而成。舞者执杆中部,或用左手拍击竿之上下端,或用竿击自身各个部位和地面,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上歌唱,韵味无穷。是人们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有益活动。
2014年3月,百和莲枪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省级“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并作为学生课间操里的一项内容,这在中国都不多见。
莲枪舞起源
百和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宋朝以来,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无人耕种,少为人住,湖广移民于此定居,但多为游走乞讨者。乞讨者每人必备一根打狗棒,打狗棒多为普通竹棍。明末清初,乞丐们将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莲枪,再配以简单的唱腔,用莲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作节奏,先“载歌载舞”再行乞讨,莲枪舞因此得以流传。
清代中后期,百和镇大姓田姓人家田文德整理编排了百和莲枪舞,规范唱腔,大胆引入传统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极大地丰富了莲枪舞的内涵,并将百和莲枪舞的基本套路即击打“肩、背、胸、腰”及四肢部位进行改编完善,根据“舞、击、跳、跃”的连续动作,强化步法变化和队形变换,形成美妙的舞美构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盛极一时,也因此完成了由“曲艺莲枪”向民间舞蹈的转化。据本地80—90岁以上老人回忆,当时百和镇家家户户老人、小孩均会唱莲枪调,跳莲枪舞。莲枪舞也逐渐演变成为自成一体的道具舞蹈。同时,莲枪舞也开始登大雅之堂,成为当地节令时的必演节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19:30
目录
概述
莲枪舞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