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宿滦河》为清代词人
纳兰性德的作品。上片全用白描写景,写夜宿滦河的月下之景,朦胧而凄迷。下片用金笳声烘衬孤寂,结处又以紫鸳鸯之双宿再衬孤独之感,颇含悠然不尽之意。前景后情,又情景交融,清丽自然。
作品原文
菩萨蛮⑴·宿滦河⑵
玉绳⑶斜转疑清晓,凄凄月白渔阳⑷道。星影漾寒沙,微茫织浪花。
金笳⑸鸣故垒,唤起人难睡。无数紫鸳鸯,共嫌今夜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⑵滦(luán)河:在今河北省东北部。源于闪电河,自内蒙古多伦县折向东南,始称滦河,以下流经燕山山地,在乐亭、昌黎之间入渤海。
⑶玉绳:星名。原指北斗第五星之北两星,此处代指北斗星。汉
张衡《西京赋》云:“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
⑷渔阳:古县名。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以在渔水之阳得名。
⑸金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唐 武元衡 《汴和闻笳》诗:“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白话译文
玉绳星自西转北,似乎天快要亮了。一轮略带寒意的明月照耀着渔阳道。星光点点,映得寒冷的沙滩上影影绰绰。渺茫星光里,一阵阵浪花清漾。
古堡垒传来金笳声声,使人难以入眠。还有那无数紫鸳鸯,都嫌今夜太过寒凉。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词人随康熙赴梭龙侦察。词人夜宿滦河时,目睹边关的秋冬景色,触景生情,故作下此词。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首词中描写的是秋冬景色。
上片写夜景。斗转星移,天空明亮,似乎已经破晓。其实不是,故用“疑”字。如李白《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在睡梦中被笳声惊觉,还没有完全清醒。及至清醒后,才知道这是渔阳道上空凄凉的月光。“星影”二句从天空转到地面。星光点点,照射在寒沙上,如水上的浪花翻动,一派凄清。以上四句把塞北晚秋时节的夜色描写得十分真实,宛如一幅写生画。“星影”二句尤其精练。蔡嵩云《柯亭词论》谓其“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扈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
下片写思乡之情。金笳悲鸣,伴宿故垒,已足以使人产生凄凉寂寞的感觉,使离乡孤客无法入睡,又何况夜寒逼人,难以为怀。但作者却不直说,而是说鸳鸯怕冷,有意绕一个圈子,以避免直率浅露。举鸳鸯为例,一则因为鸳鸯是水鸟,与标题宿滦河相照应,就地取材;而且鸳鸯双栖,又与自己的独宿孤眠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词作的感染力。
上下片合而观之,滦河之景,苍茫而凄清;滦河之情,孤寂而悲凉。景与情,相应成趣,相得益彰,可谓合作。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赵明华《纳兰词典评》:“‘无数紫鸳鸯,共嫌今夜凉’,以鸳鸯的双宿双飞更加烘托出了词人的孤独,这种情怀悠然不尽。”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