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词作
《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的词作,作于1927年。此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集中深邃。写景以重点刻划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叠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
作品原文
菩萨蛮①·黄鹤楼②
茫茫九派流中国③,沉沉一线穿南北④。烟雨莽苍苍⑤,龟蛇锁大江⑥。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⑦,心潮逐浪高⑧。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菩萨蛮: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上下片各四句。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一作费祎),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楼因此得名。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中国:就是国中。《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赵岐注:“王欲于国中而为孟子筑室。”或径用通常意义来解释,亦通。那么,流中国,就是流于中国境内。
④沉沉:也作沈沈。湛湛,深远貌。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⑤莽苍苍:莽苍,迷茫。莽苍苍,就是莽苍的长言,多出了一个音节。
⑥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⑦把酒酹(lèi)滔滔: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滔滔,大水貌。此用作江水的代语。
⑧心潮:谓心情极不平静,犹如潮水。
白话译文
条条大河,浩浩茫茫,在祖国大地奔流不息,黑深沉的铁路,贯穿南北。春雨生烟,莽莽苍苍,龟山和蛇山,像两把铁锁,扣住长江。
那传说中的黄鹤,不知道现在去了哪里?只剩下它的遗迹,供游人玩赏。在这高楼之上,我端一杯好酒洒在这滔滔的水里,心情起伏,有如波涛,随着大浪愈涨愈高。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27年。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该词时,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斗争,从此找到了出路。”
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5月21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10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毛泽东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仍然做出了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未能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正确意见无法得到采纳。心情郁闷的他登上了蛇山,来到了黄鹤楼前。毛泽东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一切风景尽收眼底。茫茫大江东去,平汉铁路纵贯南北,龟蛇二山笼罩于苍茫的天际之中。面对此般风情,他创作了《菩萨蛮·黄鹤楼》。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词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
就情景而言,如果说,上片是写景为主而又寓情于景;那么,下片便是抒情为主而寓景于情。如果说,上片借所写之景:“长江”——“茫茫九派”,“京汉、粤汉铁路”——“沉沉一线”,“锁大江”的“龟蛇”,而又借着莽苍苍的烟雨等悲壮苍凉之色以抒忧愁幽思的史的情结的话,那么,下片则以上天入地、把酒酹江,心潮逐浪的抒情为主而寓白云黄鹤之景及上片所言之景于抒情之中。而“心潮逐浪高”一句,即前所述之“词眼”所在,把全词所言之景,所抒之情,均收束其中。片言居要,收摄风云,容纳古今,这就是该诗人化了的史的特色,是诗化了的史。而以此结句,情语也,亦景语也,以情结尾,亦以景结尾,有情景交融、余味无穷之妙。
名家点评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原主席郭沫若:这首词可以看到国共一次合作时的伟大胜利与大革命失败的困难与痛苦,仿佛来到那个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年代。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曾珺《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艺术上,此词一如既往地用形象说话,把词人的感情与理想,深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又把自身与现实,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在起。词的色调是灰色偏暗的,但有一种红光透出来。情调先是低沉的,但后通过动感的江河和心潮高扬起来。江、山、楼与人构成完整而耐人寻味的画面。几个动词:流、穿、锁,极富艺术表现力。(《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16:1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