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眼镜蛇
眼镜蛇科眼镜蛇属动物
菲律宾眼镜蛇(学名:Naja philippinensis,英语:Philippine Cobra),是脊索动物门爬虫纲有鳞目蛇亚目的生物。具毒性,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吕宋、民都洛、卡坦端内斯省马斯巴特等岛屿。在他加禄语中,菲律宾眼镜蛇又称“ulupong”。
栖息环境
菲律宾眼镜蛇的栖身地大致为耕地、民众聚居地及密林之中。
生活习性
菲律宾眼镜蛇主要捕食蛙类、鼠类及其它小型哺乳动物。
分布范围
菲律宾眼镜蛇主要分布于菲律宾,除了吕宋诸岛之外,亦散见于其它群岛;而卡拉绵群岛巴拉望岛的蛇踪纪录,则尚待进一步的确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外形特征
菲律宾眼镜蛇整体比例较其他蛇种短胖,约长1.7米,而民都洛岛的个体有2米之长。体色会由年轻时的暗棕色,逐渐蜕为成熟期的浅棕色,喉颈位置有时会有一条黑色的长纹。颈部附近有20数环蛇鳞,躯体中部有21环蛇鳞,腹部有182至193环蛇鳞,尾部位置有36至49环蛇鳞。鳞纹分布有时并不平均。
生长繁殖
雌蛇每次生产10至20枚蛇卵,孵化期为60—70天。
致命毒性
菲律宾眼镜蛇最让人熟知的的是其剧毒。其毒性能让受害者在1小时内迅速死亡。菲律宾眼镜蛇的蛇毒主要是神经毒,这些毒素严重影响神经讯号的输送,造成神经与肌肉之间联系的障碍,中毒表征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晕眩等。儿童中毒后,更会直接出现昏厥或痉挛的反应,这些反应将会是判断其所中蛇毒种类的重要现象。而被菲律宾眼镜蛇毒的影响之下,亦会出现低血压的常见征状,可是高血压甚至心跳过快及过慢等各类现象亦很常见,因此中毒后的实际反常反应可能有极大变化。最终,中毒者会因为呼吸系统瘫痪而死亡。
参考资料
眼镜蛇科.蓝色动物学网.
菲律宾眼镜蛇.动物世界.
Naja philippinensis.The IUCN Red 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8 20:28
目录
概述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