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野猪(学名:Sus philippensis):是偶蹄目、猪科的动物。体长1.20-1.28米,尾长约为14厘米。全身具粗糙的黑色毛发,体两侧有一些银色的毛发。在背的中部有长毛形成的脊,头部和颈部长有鬃毛。尾巴尖端有一簇黑毛。吻部长,形成长长的
猪鼻,牙齿发育良好,大的
犬牙从下颚伸出,
獠牙中雄性明显的防御工具。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小而窄。脚尖有四个趾,但只用中间的两个趾行走。
物种学史
曾经,
格罗夫斯(Groves1981年)认为该分类群是菲律宾特有的一个独特的
物种,后来他提议承认三个
亚种:来自吕宋岛和相关岛屿的指名亚种(菲律宾亚种);来自棉兰老岛和相关岛屿的棉兰老岛亚种;以及来自明多洛岛的明多洛岛亚种(后来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分开,
民都洛野猪)。 最新的线粒体DNA研究表明,将“ 指名亚种和“棉兰老岛亚种”作为完整和独立的物种分离的可能性很大。
形态特征
菲律宾野猪是大型野猪,雄性体长1.28米,雌性体长1.20米。尾巴的长度约为14厘米。全身具粗糙的黑色毛发,体两侧有一些银色的毛发。在背的中部有长毛形成的脊,尤其是雄性在繁殖季节特别明显。在头部和颈部的生长有鬃毛。尾巴中等长度,在尖端有一簇长长的黑色毛发。
该物种吻部长,形成长长的猪鼻,顶部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平盘,中间有鼻孔。牙齿发育良好。大的上下犬从下颚伸出,这对獠牙中雄性明显的防御工具。公猪的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小而窄。脚尖有四个趾,但只用中间的两个趾行走。
栖息环境
曾经,该物种在几乎所有生境中都有生存,从海平面到至少2,800米的高度都很富裕。截止2005年,菲律宾野猪仅在偏远的森林中很常见。 据报道,它在菲律宾
卡林加省巴尔巴拉桑国家公园(Balbalasang National Park)海拔925-2,150米的山地和长满苔藓的森林中很常见。
生活习性
菲律宾野猪在夜间更活跃,但也时常在白天活动。在繁殖季节中成对出现,平常会组成7-12只的的小群。 是一种通常胆怯和谨慎的动物,在走投无路时可以大力保护自己,仍然可能是危险的。 在保护幼仔时,雌猪尤其非常防守,如果感觉受到威胁,就会攻击包括人类在内的潜在的掠食者。
杂食性物种,以各种各样的食物为食。主要以根、叶、块茎、草和其他植物材料为食。 会用长长的吻刨犁土壤寻找埋在地面下的食物。
雄性通常单独活动,只在繁殖季节寻求其同伴。 交配后,雌性在精心挑选的区域内筑巢。 通常,这些巢穴位于山麓被茂密的灌木丛环绕的树木之间。 母猪平均每窝产生4-5只猪仔。 最多达8只,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分布范围
菲律宾野猪的原始分布区域覆盖了菲律宾以西的岛屿。包括吕宋岛、比利兰岛、萨马岛、莱特岛、民都洛岛、棉兰老岛、霍洛岛、波利略岛和卡坦端内斯,以及可能的其他群岛的岛屿。
另据报道,在
薄荷岛和
锡布延岛也生活着一些野猪,虽然还不清楚这些野猪是否属于菲律宾野猪、
欧亚野猪或
米沙鄢野猪。菲律宾野猪指名亚种生活在北部吕宋岛、波利略、卡坦端内斯和马林杜克,而棉兰老岛亚种在萨马、比利兰、莱特、保和岛等中心岛屿上出现,也生活在南部的南卡米甘岛(Camiguin Sul),棉兰老岛和巴兹兰岛(Basilan)。
亚种分化
该物种在分类学名单中有所不同,有些人将该物种视为单型物种,也有则承认两个不同的亚种:尚未确定它是否是单一的物种。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易危(VU)。
菲律宾野猪是一种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 自2007年以来,该物种一直位于弱势类别(VU)的IUCN红色名录中。物种数量正在严重下降。 在三代代界之间,这种下降趋势估计超过30%。
菲律宾野猪在菲律宾大岛的大部分森林地区生存。 然而,狩猎和森林砍伐导致其历史范围的大面积消失,并继续威胁其余的物种数量。高人口增长和非法砍伐森林以促进农业发展也加剧了这些威胁。也有导致人类猎杀的原因是野猪采食农田中的玉米、水稻和木薯作物,对作物损害的发生率增加。 当地农民将其视为合法的猎杀目标,从而抵制所有地方保护措施。
菲律宾野猪的另一个重大威胁是杂交。 放养生活的家养猪有能力与该物种交配而繁殖野猪,威胁物种的完整性。
菲律宾野猪是受菲律宾法律保护的物种。不幸的是,这些法律在一些绥靖边远的地区很少或根本没有被遵循。在菲律宾较大的岛屿,如吕宋岛和棉兰老岛,所有主要国家公园都有野猪,尽管这些保护区大多只存在于纸面上。众所周知,其中一些国家公园的植物几乎被砍伐殆尽,许多其他地区的非法伐木和狩猎仍在继续。
为了改善这种脆弱物种的状况,建议开展提高当地意识和改变对野猪的消极态度的方案。还提出了对其确切分布,状况和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这将有助于制定保护措施,并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以保护残存的菲律宾野猪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