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水承欢,出自
西汉·
戴圣《
礼记·檀弓下》的汉语成语。(
菽:豆类,菽水指普通饮食)指用普通饮食供养父母,也可以使父母欢乐。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菽水承欢”。
成语故事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子路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不过子路没有因此不孝顺父母。
子路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子路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子路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后来子路的父母双双过世,他便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拜孔子为师。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了一批弟子周游了陈、卫、宋、蔡、齐等国以后,最后到达楚国。楚昭王很钦慕孔子,当孔子一行到达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时,便派人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并让当地的郡守沈诸梁送给孔子随从一百多辆车子,一万钟粟米,还邀孔子前往楚国国都郢城。
子路感叹地对孔子说:“从前我在家中侍奉双亲的时候,常常吃的是粗劣的饭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换米。双亲亡故以后,我才来向老师求学。现在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楚王送的随从车辆有一百多,供给的粟米有一万钟。现在我即使再愿意吃野菜,愿意为双亲背米,也已经不可能了。”
孔子听了,赞扬他说:“在你父母活着的时候,你侍奉双亲菽水承欢,可以称得上尽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后,你又能时时怀念他们,你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成语寓意
子路虽然没有让父母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但却用朴通的食物依旧孝顺父母使其欢乐。“菽水承欢”强调的是一种孝顺父母的理念,而不是奉养父母所要达到的标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们应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尽可能地多为父母做些事情,而不是过分的追求物质,寄予明天。有时父母想的仅仅是简单的陪伴,“菽水承欢”亦是天伦之乐。成语告诉人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贫与富,孝敬父母应该铭记于心,诸于行动。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菽水承欢”指用普通饮食供养父母,也可以使父母欢乐。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明·
胡文焕《
群音类选·祝发记·分食寄姑》:“慈帏恩爱成抛闪,怎能够菽水承欢。”
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八回:“晚生只愿家君早归田里,得菽水承欢,这是人生至乐之事。”
成语辨析
菽水承欢—承欢膝下
“菽水承欢”与“承欢膝下”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孝顺父母陪伴父母的含义;区别在于“菽水承欢”指的是普通的饮食即粗茶淡饭也可以侍奉父母使其欢喜;“膝下承欢”侧重的则是在父母跟前侍奉父母,以博取父母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