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
萨那古城(阿拉伯语:مدينة صنعاء القديمة;英语:Old City of Sana'a),位于也门首都萨那的东部,坐落在也门共和国西部海拔为2350米高的高原盆地中。同时又地处萨那古城处穿越也门山脉的主要交通线上,与非洲之角遥相呼应。
遗产资料
遗产名称:萨那古城
Old City of Sana'a
入选时间:1986
遴选依据:(iv)(v)(vi)
地理位置:N15 21 20 E44 12 29
遗产编号: 385
遗产描述
萨那古城位于也门首都萨那的东部,坐落在也门共和国西部海拔为2350米高的高原盆地中,同时又地处穿越也门山脉的主要交通线上,与非洲之角遥相呼应,红海印度洋在此处汇聚在一起,这一区域是古代阿拉伯人生活的心脏地区。萨那古城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素有“阿拉伯明珠”、“春城”的美称。萨那古城是伊斯兰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且整个古城内的建筑都保存得完好无损,整座古城看上去宛如雕塑和绘画作品一样美丽,风韵无限。在七世纪和八世纪期间,此城变成了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其中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包括106座清真寺,12座哈玛姆寺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萨那城的多层塔和庙增添了景点的美丽。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v)(v)(vi),萨那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v):在部分保存的墙壁内,萨那古城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同类建筑整体的例子,它的设计和细节转化了伊斯兰早期几个世纪以来、并一直受到尊重的空间组织特征。
遴选依据标准(v):萨那的房屋是一个传统人类住区的杰出例子,由于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得脆弱。
遴选依据标准(vi):萨那与希吉拉早期伊斯兰教传播的历史直接和有形地联系在一起。萨那大清真寺建于希吉拉六年,是麦加麦地那之外的第一个清真寺。萨那老城通过也门历史人物哈桑·b·艾哈迈德·哈姆达尼、艾哈迈德·拉齐和奥肖卡尼(Al Hassan B. Ahmed Al Hamdany、Ahamed Al Razy和Al Shawkany)的贡献,对也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萨那古城建筑风格总体-致的典范,其设计和各个细节,其房舍均已成为经典的、独一无二的传统人类活动文化遗产,是回历初年伊斯兰教义四处传播最直接、最实际的见证。
委员会评价
萨那坐落于海拔2200米的山谷里,人类在那里的居住历史已超过2500年。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期间,此城成为伊斯兰教的主要传播中心。其中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包括103座清真寺、14座哈玛姆寺和60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萨那城的多层塔楼为景点增添了美丽。
遗产简介
萨那 (Sana'a) 是也门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阿邦山和纳卡木山之间的萨那盆地,平均海拔2200米。萨那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夏季气温一般不超过30℃,冬季气温最低气温0℃,年降雨量约250毫米,萨那一年有两个雨季,每年的三月至四月为小雨季,七月至八月为大雨季,因萨那城市排水设施落后,雨季时常常发生水灾。
名称由来
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
历史沿革
萨那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冲。早在公元前10世纪,萨那就是萨巴王国的一个要塞。公元2世纪萨那古城逐渐成为此地宗教和贸易中心。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公共建筑发展而来,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
公元4世纪,这里已成为也门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公元6世纪时为赫米叶尔王朝首府。自公元628年起,伊斯兰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伊斯兰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7世纪初,城市规模迅速扩大。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清真寺。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阿巴斯德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穆斯林教派,载德“伊玛目”教派成立。公元11世纪时城内已有106座清真寺、12个浴场和6500座民居。萨那城的多层塔和庙增添了景点的美丽。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1597年奥斯曼统治初期,在城西建清真寺,在城北建住宅区。历史上,萨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灾难,萨那城多次遭到毁坏,也曾多次重建。1962年也门革命成功后,定萨那为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统一,萨那为统一后也门共和国的首都。
结构布局
萨那内星罗棋布的街道是按公私不同用途区分的。从城门到住宅街门,从主要街道到集市,这种分类避免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另外还有许多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墙环绕着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石头、砖、土坯、大理石、彩色玻璃-将不同的材料缝隙、颜色、纹理和谐地同时显现出来。塔楼式的住宅,悦目的褐色墙面以及粉刷其上的耀眼白色,与清真寺的尖塔和圆形穹顶相映生辉。
萨那古城提供了一种建筑风格总体一致的典范,其设计和各个细节反映了具有伊斯兰早期空间特色的一种有序结构,这种结构随时光流逝。
建筑风格
萨那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其中青石、白石、黄石占大多数,庄严而又稳固。萨那古城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和古清真寺巨人的穹顶、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着环绕在周围的碧绿的群山,组合成完美的整体,远远望去,宛若仙境。萨那最醒目的建筑是大清真寺,建于公元7世纪,据说是用从霍姆丹宫拆下的材料建成。清真寺塔尖高耸入云,十分宏伟壮观。
萨那古城建筑风格独特,城内的住宅一般都是传统塔楼式,建筑材料一般也采用青石、白石或红石。石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窗户的上半部为圆拱形,用窗棱装饰出多种图案,镶嵌着彩色玻璃窗。多层住宅一般是富裕人家,层数越多,表明主人的身份越高。最高的住宅有9层。作为极易损坏的同时期社会变迁遗物,萨那房舍已经成为经典的、独一无二的传统人类活动文化遗产。萨那市内星罗棋布的街道是按公私不同用途区分的,从城门到住宅街门,从主要街道到集市,这种分类避免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另外还有许多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
相传公元前1世纪,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高约100米的霍姆丹宫便在萨那落成。至今仍保存有霍姆丹宫残骸,其轮廓仍隐约看得出来。整个宫殿高达20多层,四角分别用白、黄、红、黑四色大理石砌成,呈正方形。塔顶有一间客厅,每一角都有一头石狮把守,屋顶是用一块高20米的整块大理石加工而成的。哈吉尔宫修建于希木尔王朝时期,位于萨那西北部。整个宫殿建造在—块完整的巨石上,故有“石头宫”的称号。整个建筑高达6层,宏伟壮观,宫中有一水池,是当年伊玛姆欣赏宫女们洗澡的地方。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
重要事件
当地时间2015年9月19日,以沙特为首的军事同盟升级了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并空袭了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造成至少有57人死亡,130人受伤。
参考资料
萨那古城 .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0 17:57
目录
概述
遗产资料
遗产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