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芦溪
福建莆田独流入海河流
萩芦溪,福建莆田市独流入海主要河流之一。萩芦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流经庄边乡,于白沙乡的宝阳汇合,再经白沙、萩芦,接纳三叉河,在江口镇注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萩芦溪河流短促,全长60公里。流域还包括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流域总面积709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萩芦溪,位于东经119°00′~119°12′,北纬25°38′~25°29′之间。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北源与永泰县交界。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发源于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经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白沙镇、萩芦镇,至江口镇流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其中莆田境内有662平方公里,还有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宋代,在下游建有太平和南安二陂,1972年,在干流上建外渡引水工程,控制40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径流量:丰水年6.11亿立方米,平水年3.74亿立方米,枯水年2.05亿立方米。
萩芦溪入海口在兴化湾内。兴化湾:在福清龙高半岛与莆田埭头半岛所环抱的海域,北起江口桥,西至三江口,南至石城,南日岛扼其要冲。
河道特征
萩芦溪水系排列具有羽状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处在海拔100米以上高程,以望江山1083.4米为最高。主河长60公里,中上游为中低山地,是戴云山脉蜿蜒而东的支脉,岩层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河道平均坡降为25.9‰。属山溪性河流。萩芦乡以下为下游,河道较开阔,水流平缓,坡降最小为5.8‰,属兴化平原,河口与福清市交界。
水文特征
萩芦溪流域面积占莆田县北部山地之大部,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最大降水区在新县乡与福清市交界处。中上游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径流深都在850毫米以上。全年大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一般为42~48天。平水年径流量约6.25亿立方米;十年一遇干旱年径流量为3.68亿立方米。
萩芦溪流域地下水一般为裂隙潜水,局部地带由于构造原因,可形成承压水。单泉流量一般为0.002~0.744升/秒,年补给量约2000多万立方米。
萩芦溪上游植被覆盖好,河流含沙量小,污染源少,水质较好。1971年,建“外渡引水工程”,把萩芦溪水引入东圳水库,年可补充水量约2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凤迹溪(三叉河),是萩芦溪最大支流,位于福清市境西南,全长31公里(一说26公里),流域面积83.7平方公里。福清境内长22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发源于尖山南麓,经东张镇的金芝和新厝镇的凤迹,穿过东方红水库,进入莆田境。在江口镇桥尾汇入萩芦溪。
萩芦溪北源,由吉宦溪、湘溪、巩石溪等在新县镇汇集而成,至庄边镇下游汇入萩芦溪。
治理开发
萩芦溪的水力资源较少,理论蕴藏量1.59万千瓦,天然落差790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6300千瓦。建有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为4420千瓦。1974年,在支流三叉河蒜溪上兴建一座中型水库——东方红水库(总库容2170万立方米)。
莆田县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早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萩芦溪干流兴建南安陂,至宋嘉祐二年(1057年)在南安陂上游兴建太平陂。1950年,对这两座古陂进行整修扩建。
引水工程
太平陂,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镇崇林村莲花石下,离城20公里。《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间(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谔址石溪流堰为陂,深二丈、宽20丈,水色绀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而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专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地”。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1951年,成立太平陂灌区管理委员会,分期整治,全面整修加固陂首,加高滚水坝,增加引水量,开挖南埔至刘庄渠道4.6公里,修水利建筑物28座,增加灌溉面积0.4648万亩(原灌溉面积0.8万亩)。1957年,又挖支渠3条总长8.6公里,分渠11条总长13.5公里,修水利建筑物35座,增加灌溉面积0.4353万亩,总灌溉面积达1.5758万亩。
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通水后,渠道提高13米,扩大断面8.55公里,新开渠道13.9公里,增建水利建筑物130座,其中长400米石拱渡槽6座,灌溉面积增至2.3625万亩。1976~1990年,太平陂渠道在原基础上逐步实现石渠化,至1990年止,干支渠长41.95公里,附属建筑物245座,灌溉5个乡镇30个行政村,面积1.53万亩,投工181.4万工日,投资235万元。
南安陂,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石狮泗坝自然村,离江口镇5公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一带。陂高1.5米,长342米,右侧有进水闸1座,高2米、宽3米,有单孔排沙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溉面积7000亩。绍兴十五年(1145),县丞王康功率众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民国时,陂身年久失修,渗漏不堪,民国31年(1942)当局以“有利军事”为名,毁掉渠道,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员会,堵塞陂身漏洞,整修被毁渠道,恢复灌溉面积0.8万亩。1955年1月对灌区进行全面扩建,抬高三十六埔渠道1米,新开双鱼山至普陀庵总干渠1条,长1.25公里,开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公里,直达新墩滩地,右干渠长7.25公里,延至后郭滩地,又开挖支渠14条、分渠5条,总长22公里,毛渠200多条,修建大小水利建筑物265座,至1956年2月竣工,灌溉江口、海星、新墩、李厝、前面、五星、东楼、西楼、石东、石西、新前、丰山、丰美、鳌山、后郭等15个村,增加灌溉面积5000亩,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7600亩。1971年后,灌区面积达11686亩,比建国前的3000多亩,增加2。6倍。县人民政府对南安陂不断整修、配套、加固,左右干渠和支渠总长29.5公里、毛渠49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2842亩,抗旱标准从30天提高到80天,工程投工315.39万工日,投资578万元。
外渡引水工程。1971年12月动工,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外渡引水工程建有连拱坝1座,引水渠1条。引水渠平均流量3.92亿立方米,丰年雨量可达6亿立方米,连拱坝为石砌,位于白沙镇龙西村龙洞。引水渠全长32.5公里,渠道绕山经萩芦、梧塘、西天尾、城郊等4个乡镇,至东圳水库左岸溢洪道旁流入库内,多年平均引水量6052万立方米,增加东圳水库来水量和补充南北洋水源之不足,沿途有大小建筑物220座,其中单跨40米、长90米的石盘石拱渡槽;单跨23米、长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为较大工程。有进水闸1座,节水闸11座,引洪、排沙闸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水堰3座,公路桥5座.还有人行桥、溢水堰、放水孔等。引水渠共投工645万工日,投资92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10万元。
城市供水
涵江引水工程。1982年10月动工,1983年5月竣工,共投工13.99工日,投资231.75万元。工程位于萩芦乡崇圣村外渡渠道10公里+200米处,水头差为51.6米。建有进水闸1座,埋设内径60厘米水泥管道9.79公里,输水量0.54立方米/秒,日供原水4.5万吨,管道在涵江黄霞村处分为2条,1条为736甲电台供水,日供原水1.9万吨;1条以0.26立方米/秒的流量输向涵江,日供原水2.6万吨。1989年又投资130万元,在取水口修建净化水厂1座,日供水量5万吨,47个村13万人受益。1990年,年供水1060万吨,实现利税40.7万元。
江口华正自来水厂,位于江口镇新前村前王山上。工程自南安陂陂首引水,埋设2.1公里水泥管自流至一级电泵站,以三台75千瓦电泵提水,扬程62.5米,引进反应池,经过沉淀过滤后注入蓄水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再埋设输水管23公里,通过管网送到各用户,日供水0.5万吨。工程于1985年底动工,1986年10月竣工,投资925万元。江口镇19个村、13346户、7万多人口受益,并为镇工厂企业供水。
水库
东方红水库,位于江口镇官庄村,离江口镇10公里,在福清与莆田交界的蒜溪上,库容212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5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内淹没土地1514亩。1966年10月动工,1969年5月竣工,历时2年7个月。灌溉面积3万亩,其中驻军1万亩。
监楼水库,位于新县镇上茅村,离新县乡5公里。坝址为岩石基础,坝高22米,顶宽5米,长49米。粘土心墙,迎水坡比为1∶2.25,砌石护坡,背水坡比为1∶1.5、1∶2.3、1∶2,草皮护坡。库容量133.57万立方米,死库容12.45万立方米。大坝右侧砌石箱形输水涵洞1条,长77米,高0.7米,宽0.5米,输水流量0.45立方米/秒。大坝左侧为溢洪道,岩石基础,堰型,长61.4米,宽14米,无衬砌,洪峰排洪量79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700亩,文笔、新县、张洋、广宫、巩溪、上茅等6个村受益。1959年12月动工,1974年5月竣工。
大溪水库,位于庄边镇大汾村半坑,离庄边乡6公里。坝址岩石基础,坝高30.8米,顶宽2米,长80米,为砌石拱坝,迎水坡比1∶0.25,背水坡比1:0,拱坝曲率半径33.5米,圆心角120°。拱坝右侧钢筋混凝土输水涵洞1条,长11米,内径0.5米,输水流量0.5立方米/秒。坝顶溢洪道宽30米,洪峰排洪量142.4立方米/秒。库容量120.7万立方米,死库容10万立方米。总干渠长4.3公里,左干渠17.5公里,右干渠1.8公里。建筑物有渡槽,泄水闸、涵洞各1座,灌溉面积7091亩,有12个村受益。1974年12月动工,1980年11月竣工。
水电工程
外渡水电站,位于外渡引水渠8公里处,建有平屋厂房1座,渠道上建控制闸1座2孔,进水闸1座单孔,压力管1条,管道纵坡比1:3。1972年秋动工,1975年7月第一号机组竣工发电。1980年春动工扩建第二号机组,同年6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共1600千瓦。1989年12月更换机组,1990年3月恢复发电。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06 13:18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