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陂
位于萩芦溪中游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崇林村境内的水利工程
太平陂又名太和陂,位于萩芦溪中游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萩芦镇崇林村莲花石下,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由知军刘谔创建。灌兴教、延寿二里。太平陂原是1座用大溪石垒砌的滚水坝,坝长92米,高3.2米,顶宽2米。坝顶设有泄水口,宽1.1米,深0.65米。陂右岸筑大圳(引水总干渠)进口宽2.5米;干渠沿山构筑,工程颇艰巨。
简介
太平陂又名太和陂,位于萩芦溪中游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萩芦镇崇林村莲花石下,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由知军刘谔创建。灌兴教、延寿二里。太平陂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水源较丰富。陂未建前,靠太和塘、屯前塘、东塘、胜寿塘、西冲塘等5个塘灌溉。建陂后5个塘复耕为田,以太和塘塘田抵作建陂费用。
太平陂原是1座用大溪石垒砌的滚水坝,坝长92米,高3.2米,顶宽2米。坝顶设有泄水口,宽1.1米,深0.65米。陂右岸筑大圳(引水总干渠)进口宽2.5米;干渠沿山构筑,工程颇艰巨。
陂右总干渠,长4公里,循山麓为塍,自圳口起至轮车止,圳塍内外皆砌石粘灰,中用灰土坚筑;又自轮车起至吴潭界止,塍单薄,砌石为护,红土坚筑,宽2.94米;又自吴潭起至萩芦溪头止,溪底立基砌石粘灰为塍,中用灰土坚实;又自桥头至桥仔头止,内外砌石坚筑灰土;又自桥仔头至后山破山而出,有分水石瓣,分上下二圳,上圳长11公里,由相园环山通圳,灌溉南山、林外、枫岭、东宫、霞楼、泗洲、西庵、松板、平园、岭前、过铺等村。涵分为二:上下瓣口宽均0.94米。上瓣灌南埔,下瓣灌梧桥、上林、太平洋、南埔、东珠。各涵之水汇集后由泗州桥坝陡门入沟,陡门高1.2米,阔1.79米,闸板蓄灌梧梓、陈厝、尾东埔。下圳长5公里余,循小涧节节为坝闸,灌溉鼓岑岭、九丘涵、度后亭、东张、林外至圭田陂(明正统中创建),又分为三:左入畚箕口,灌梧塘、东牌、太平庄、埔头、溪口、东埔、陈厝尾;右分入靴瓣,灌漏头上洋,潦则正流入沟。清咸丰五年(1855年)又在桥仔头设东墓涵,方孔,高0.17米,宽0.17米,底埋巨石,石灰粘作,引圳仔一,灌林尾、溪南。
沿渠建筑物,在上圳有钱涵28口,水瓣2个,通沟陡门2座。涵因孔口如钱,故名钱涵。最初是立石凿孔,名涵牌,旋安磐石,左右石柱,上压以石。旧时孔在上,水小不出,容易毁坏。清时将孔改之于下,出水容易,田水足时,将孔以石塞之,溉下涵之田。在下圳有上坝七,下坝三,涵五,水瓣一,陡门一。
太平陂,因长期管理不善,工程失修,渠道沿线漏水严重,仅能灌溉6000多亩土地。1951年,建立太平陂水利管理委员会后,发动6个受益乡组织4000个劳力疏圳扩渠,使渠道输水能力从1.1立方米/秒增至1.6立方米/秒。1953年,新开囊山干渠4.6公里,由南埔直通刘庄,修建建筑物28座,增加灌溉面积4648亩。1957年,依靠农业合作化后的集体力量,又开挖支渠3条长8.6公里,分渠11条长13.5公里,整修配套建筑物35座,增加灌溉4353亩,使灌溉面积达到15758亩,为1949年的1.6倍。1958~1970年,再整修配套干支渠18.2公里。输水流量从1.6立方米/秒增至2.3立方米/秒。1971年严重春旱,渠道末5000多亩土地遭受旱灾威胁,利用涵江南林电灌站撤出的2台100千瓦电动水泵机组,在松西新建1座电灌站,从木兰溪沟道中抽高24米补充水源。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建成,有利于调控利用萩芦溪水源,因此于干渠8.55公里处的跌水抬高渠道13米,开挖、扩建渠道8.55公里,新开渠道13.9公里,配套建筑物130座,其中长度400米以上的石拱渡槽共6座。使渠道末端与东方红水库右干渠相衔接,延伸到涵江公社林柄大队“四角砖”高地,灌溉面积增至24205亩,工程于1975年全面通水。1978年灌区划给沁后水库1462亩,1984年又划给木兰灌区6863亩,1991年有效灌溉面积为15880亩。
1976年以后,灌区渠道继续整修改善,提高水的利用率,计护砌石渠19公里,裁弯取直540米。至1990年,干支渠共长41.95公里,附属建筑物245座,灌溉5个乡(镇)、30个村,保灌面积15300亩,挖填土石方63.18万立方米,投工181.4万工日,投资235万元。
古老水利工程
太平陂位于萩芦溪上游莲花石下,是莆田四大陂之一,是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水利效益,灌溉二万多亩田地。
宋嘉佑年间(1056—1063),知军刘谔在萩芦溪上游莲花石下拦溪筑坝建太平陂。原用草木拦阻遏流,深6.85米,陂长92米,宽50.55米,用大溪石垒筑成滚水坝,坝顶设泄水口,宽1.1米、深0.65米。陂南侧开圳沿山而行,用石铺砌,“迂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飞渡之。”石圳蜿延20余里。及入境处乃分上下二圳。上圳长11公里,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林外、枫岭、下刘、松坂等)高仰田地;下圳长5公里,得水三分,专灌兴教、吴(梧)塘、漏头(林外、东张、东牌、太平庄、埔头等)处平洋田地。
太平陂自知军刘谔创建以后,历代屡有修建,使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宋绍定年间(1228—1233),知军曾用虎重修太平陂,一度更名为曾公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再次进行修建。清乾隆13年(1748)和道光二年(1822)重新整修上下两圳水渠。咸丰五年(1855)陂首又进行重新整修加固。
1950年以来,太平陂多次进行全面整修,开挖干支分渠。主干渠一条长达22.5公里,支渠25条共长达33.7公里。灌溉范围除原来的萩芦、梧塘外,再扩大延伸到西天尾、江口、涵江等地30多个行政村,灌溉面积由原来的6000多亩,增到2.3万多亩,保灌的面积就有1.9万亩,基本上实现自流灌溉。
百姓为纪念刘谔、曾用虎修建太平陂造福于民的功劳,于宋绍兴二年(1191)在梧塘建太和庙,奉祀刘谔和唐太守何玉。后来,又增祀蔡襄、曾用虎等修建太平陂有功之士。明隆庆6年(1572)重建。此外,宋时还在枫岭另建庙祀刘谔、曾用虎,庙名为世惠祠。
仙游县枫亭
太平陂位于枫亭镇霞桥村。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由寺僧崇福倡建。陂基用长条石砌筑,全长200米。陂筑成后,海潮只能涌到太平陂下,海水溪水截然分开,枫江两岸万亩望天田变成良田。太平陂600多年来几经兴废,现存陂坝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月重建,巧设12道闸门,用以控制水位。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17: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