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度引水工程由1座15米高的连拱坝和长33公里的绕山渠道组成。大坝位于萩芦溪上游的白沙镇龙西村,离白沙镇东南5公里。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9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92亿立方米,丰水年为6亿立方米,设计标准“五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3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校核,为4900立方米/秒。
工程简介
60年代,东圳水库水源供不应求的问题愈见突出,1971年3月,莆田县水利局作出外度引水工程规划报告,莆田县革委会成立
莆田县外度引水工程指挥部。1971年12月组织8万多民工上场,以公社为单位分成18个民工团。驻军在器材运输方面给予很大支持。县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和许多紧缺的器材物资,外度引水工程于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
拦河坝为砌石连拱坝,分为两期施工。
第一期
于1971年12月动工,坝高10米,总库容160万立方米。坝型采用砌石连拱坝。拱坝6跨5个支墩,2个隔墙和2个重力挡水墙。坝长200米,其中溢流段长122.5米;拱圈厚2米,迎水坡比1∶0.2,倾斜度78°41′;弧长23.25米,圆心角120°,净跨17.5米;支墩厚3.5米,顶长4米,底长23.5米,砌成梯形断面。拱顶左侧砌1条1×1.2米宽高的输水涵洞,保证下游
太平陂、南安陂灌区用水。连拱坝由埭头公社负责施工,共砌石7800立方米,混凝土250立方米,开炸石方1000立方米,土方1.35万立方米,总计土石方2.26万立方米,投工18万工日,其中技工5万工日;使用水泥800吨,木材75立方米。国家补助18万元。驻军还出动20辆军车运送石料和器材物资。工程于1972年5月竣工,成为全省第一座砌石连拱坝。
第二期
工程于1977年9月动工扩建,连拱坝加高5.1米,支墩加长8.5米,两侧挡水墙相应加高5米后,加砌高1米的防浪墙,蓄水库容增至486万立方米。为防止过坝急流冲刷大坝脚,在距连拱坝下游42米处,增建二道坝1处,长102米,高4米。左岸设导流墙1道,长39米,高7米。并加宽进水闸交通桥桥面1米,以及左岸护砌等,共用土石方1.6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99万立方米;投工13.7万工日,其中技工3.6万工日;水泥800吨,投资37.7万元。
外度连拱坝库内淹没土地368.88亩,移民拆迁36户,170人,并改建东泉公路桥1座,公路改线600米。
外度引水渠工程全长32.5公里,渠道绕山坡蜿蜒开凿,经萩芦、梧塘、西天尾和城厢区城郊等4个乡镇,到东圳水库溢洪道左岸入库。外度引水设计年引水入库水量8000万立方米,补充南北洋水源不足,改善东圳灌区现有20多万亩农田灌溉,供给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饮用水。引水渠设计流量为20立方米/秒,1979年对渠首9公里扩修后,引水流量加大为25立方米/秒。沿线有大小建筑物220座,其中较大的有单跨40米、全长90米的石盘石拱渡槽,及单跨23米、长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进水闸1座,节制闸11座,引洪、排沙闸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洪堰3座,公路桥5座,其他人行桥、溢水堰、放水孔等。沿线开炸石方占总土石方三分之一。渠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2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20万立方米;投工645万工日,其中技工123万工日。投资92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10万元。用炸药750吨,钢材165吨,水泥3500吨,木材800立方米。
为了进一步发挥工程效益,1972年在渠首桩号8公里处,利用落差45米、3.72立方米/秒的流量,建1座装机容量2台800千瓦的
水力发电站。上游加高渠堤0.6米,增加流量5立方米/秒,水电站流出的水,仍可满足下游太平陂、南安陂灌区用水需要。1983年又在桩号10公里+150米处,建1座日供水4.6万吨的涵江供水工程。外度引水渠依山修筑,山高坡陡,沿渠地质复杂,不少地段土质差,加上施工中抢时间、赶速度,炸药开炸引起基础松动,部分渠段质量标准不高,留下不少隐患。自通水以后,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毁坏。迄今不能正常安全运行,影响输水能力。90年代初,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在65%左右。在渠道运行中,常因山体滑坡、渠堤崩塌,造成阻流停水。1973~1991年,年引水量达8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只有3年,7000万立方米以上的2年,4000万立方米以上的6年,多年平均仅4895万立方米。
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是对原外度引水渠道进行改造的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原设计为引水补充东圳水库,结合发电灌溉的综合利用工程。外度水库和引水渠道于1971年12月动工兴建,1972年7月建成,1977年10月对砌石溢流连拱坝进行加高,1979年9月竣工。总库容124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86万立方米,引水渠道总长32.6公里,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
外度引水隧洞于1998年12月开工,2004年9月完工。该工程系由原32.6公里的渠道改建成10.85公里的无压隧洞。工程北起白沙镇外度水库,穿越林山、南山河谷,经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象峰渡槽,再横贯九华山,将秋芦溪上游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的径流经调节,跨流域引至延寿溪东圳水库。工程建成后使水的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97,并把引水流量由20立方米/秒增加到25立方米/秒。隧洞工程由Ⅰ号隧洞、Ⅱ号隧洞、2段连接段渠道和一座石拱渡槽组成。其中Ⅰ号隧洞长6.74公里,Ⅱ号隧洞长4.11公里,2段连接段渠道长1.47公里,一座石拱渡槽长76米,隧洞为城门洞型,宽×高为4.6米×5.2米,主体工程总投资13264万元。
2006年7月,莆田市政府确定外度隧洞引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由东圳水库管理局负责。2007年12月,莆田市政府投资298万元对隧洞口连接段的明渠进行整修和管理房建设,完工后整个工程将完整投入使用。每年将增加引水量4000多万立方米,使东圳水库下游供水能力适应工农业、居民生活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为莆田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与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福建省第一个利用外资的BOT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莆田东圳水库外度引水隧洞工程,正式竣工验收通水。该工程作为莆田市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之一,为该市最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隧洞起于莆田北部的白沙外度水库,全长10.85公里,连接渠道工段1.74公里,取代了原32.25公里的外度引水明渠,将
萩芦溪上游4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水源跨流域引至延寿溪东圳水库,年设计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
该工程于1998年12月底动工,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沿途路段均系高山峻岭,施工难度大,开工后曾一度搁浅。2002年9月,莆田市引进中屿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注入,在全省第一家以BOT形式投资建设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省、市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经6年多的努力,外度引水隧洞工程完成主体工程,近日通过竣工验收,共完成投资1.15亿元。该工程的建成将为莆田市发展临海工业和湄洲湾港口建设提供重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