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华,曾化名王春裕、王仲华,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
蕲春县(一说1908年)。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1939年6月,因长期疾病和奋战劳累而病倒,终年32岁。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07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
蕲春县狮子口董冲一个教师家庭。
1924年8月考入黄冈启黄中学,在
董必武等教育和培养下,参加并领导武汉学生反对直系军阀的卖国独裁统治。“五卅”惨案后,发起组织“沪案后援会”,举行抗议游行。
1925年由
董必武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挺进武汉,他回到家乡狮子口地区发动农民运动,建立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学生联合会,斗倒土豪劣绅吴伯循,推动了这一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地向前发展。
1929年2月考入
武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汉阳十五小学教书。
1933年秋,董毓华从武汉到北平考入
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成为该校党组织主要领导人。
1935年11月,北平学生联合会成立,董毓华被推选为主席,组织领导了震惊国内外的“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3月,董毓华受刘少奇委派赴上海,负责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全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董毓华领导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深入冀东和津南等地组织群众武装,配合华北及全国各抗日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董毓华到高志远部队担任党代表,把这支民团武装改造成为一支拥有4万人的抗日武装。
1938年6月,董毓华与冀东抗日联军领导人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八路军挺进冀东的大好形势,发起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7月11日,董毓华率兵发动起义,迅速攻克了昌黎、滦县、乐亭县城,有力配合了全局战斗,使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获得胜利。面对优势敌人的反扑,董毓华奉命带队向平西转移,并把这支队伍改编入八路军,任平西抗日联军司令。
1939年1月,任中共冀热察区委会秘书长。同年3月,董毓华又担任了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并作为冀热察区代表,赴延安出席会议。
1939年6月,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董毓华,终因长期疾病和奋战劳累而病倒,终年32岁。
主要事迹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盘据湖北的军阀吴佩孚为防止学生与北伐军里应外合,下令各校提前放假,董毓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回到蕲春家乡,以教书作掩护、秘密展革命活动。
11月初,北伐军大败北洋军阀孙传芳于蕲春,董毓华抓住时机,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迅即组建了中国国民党蕲春县狮子口区党部,他被推选为常务委员。接着他又发起成立了区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学生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他还创办了农民夜校,把从省城带回的《农民千字课本》,分送到农民学员于中,亲自教读讲解。他以夜校为阵地、办专刊、画漫画、创作和教唱革命歌曲,编演革命戏剧、把夜校办成培训当地农民运动骨干的小“讲习所”。接着,他又带头变卖家产,并劝说董姓族人拿出祖产,置办刀矛土铳,组建一支百多人的农民自卫队,自任队长利和教练,为反击敌人破坏农运,他率队到武汉。在董必武和时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干事陈博的支持下,捕获了横行乡里、此时已逃至武汉的大土豪、大劣绅吴伯循,解回蕲春依法审判治罪,大快人心,把农民运动推向了高潮。
1938年,从春季起,董毓华继续奔走于冀东、天津、华北各地,进行抗日联军的收编、整训工作。
6月初,董毓华和李楚离根据党的指示,在天津召集河北省与平津各地的代表人物会议,将华北各界救国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武装自卫会,加入该会的有杨秀峰、杨十三、张申府、洪麟阁、高志远,以及国民党中央系的王若玺、闫锡山系的张志岐,李宗仁系的刘绍襄等,还有中共领导下的各救亡团体群众代表。
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会成立后,为争取国民政府承认。董毓华受党中央指派,专程赴武汉向国民党当局申请备案。几经交涉,将“抗日”二字取消,准予备案。鉴于条件基本具备,北方局决发动冀东武装抗日大起义。此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急派宋时轮、邓华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予以配合和支援。
6月下旬。董毓华与李运昌、高志远、洪麟阁等在丰润县田家湾举行军事会议,正式组成冀东抗日联军,以高志
远为总司,董毓华为政治委员,李运昌、洪麟阁为副总司令,胡锡奎为政治部主任;决定7月16日在冀东3个县及开滦煤矿的广大地域同时举行抗日大起义,由于当时八路军第四纵队已进抵兴隆和长城内的靠山集、将军关一带,华北日军惊恐万状,忙调大批日伪军堵截围攻、并收缴民团枪枝。董毓华当机断,决定提前到7月7日由李运昌部揭开大起义的序幕,各部紧急分头出击,在第四纵队的策应和支持下,所向披靡,连克蓟县、平谷、玉田、迁安、卢龙、黎、滦县,乐亭、宝坻等22县及其周围绝大部分集镇,迅速控制了北起兴降、青龙,南抵渤海湾、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的广阔地域。由于起义过程中不断有一批批群众参军参战,使冀东抗联进一步获得发展,计有10万人枪,编成了39个总队。此时正值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武汉,冀东人民波澜壮阔的起义斗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配合了正面战场,威震华北,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上一起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
遭受沉重打击的日本侵略者,急从大津、东北调来大批部队,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从9月下句起,疯狂扑向冀东地区,10月初,第四纵队党委和中共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在丰润九间房讨论决定:第四纵队主力和抗联全部撤往平西整训。
部队在同敌人的迂回拼搏中进入北部山岳地区,一日百余里艰辛跋涉在转向平西的崎岖山道上。敌人依仗机枪大炮。步步围堵,而新人伍的农民缺乏训练,伤亡很大。李运昌和李楚离两部困难中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而折回冀东,后勤供应边被切断了。指战员穿着破的单衣,项着寒风冷雨,攀爬滚打,却只有野草树皮充饥!董毓华不顾自己挨冻受饿。偶尔分到一小块马肉。也坚执送给伤病员:夜晚行军,他又将自己的大衣披到了向导身上。每到一个地方,他都通宵达旦地工作着,分析敌情,揣摩对策;有时实在撑不往,就在门板上打个盹。从来没有脱衣睡个安稳觉。到10月下旬,董毓华终于将冲破封锁线的1700余名将士胜利带进了平西根据地。
人物纪念
他牺牲后,时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肖克同志在挽联上写到:“一见倾城,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三军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先锋。”时任冀热察区委宣传部长的姚依林同志写到:“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以此表达深切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198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题词称之:“青年运动杰出领袖,抗日战争民族英雄。”
为纪念革命先烈董毓华, 蕲春县毓华中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前副总理
姚依林亲笔题词,以革命先烈
董毓华的名字命名。学校位于蕲春县狮子镇,学校东侧建有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是蕲春县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