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开(1873—1958),字群辅,
江西赣州南康人;早年赴南洋
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
清江西陆军混成协二标二营管带兼赣州征兵官、贵州征兵总办、贵州第二标
统带;
民国时期投身
辛亥革命,曾任
中华革命军江西省司令长官、四川纳磎县县长、
赣军总指挥、
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广州
招商局局长、贵州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黎平县县长、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行营法官、江西省保安司令部
少将参议,1945年任南康县第一任
参议会议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任职于广州市
政协,1958年病逝,享年85岁。
人物评价
董福开是地地道道的
客家人,他在客家人勤劳、笃实、崇学、奋斗、创业、爱家、为国的情感熏陶下,走出
客家土屋,闯荡世界,探求真谛,从一个普通的客家子弟,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者――
辛亥革命元老,并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影响。
董福开的爱家为国思想,是
客家人的“材料”在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
辛亥革命熔炉中铸就的,追记董福开先生的爱国精神的同时,不能不缅怀一切为实现国家统一而鞠躬尽瘁的辛亥革命的爱国志士;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完全实现,同志仍需努力。所有炎黄子孙要继承
孙中山先生遗志,发扬
辛亥革命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人物简介
董福开(1873—1958),字群辅,清邑
庠生,
江西省
赣州南康市人。
据《董
衍庆堂房谱》记载,其第一世祖为董振,“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宋淳佑年间,仕广东释政,后遂择兴宁窖溪湖而居焉”。前清
康熙甲子年(1684),始迁居
江西南康县水北大塘口(今
南康市风岗镇),故董福开为典型的
客家人;他走出家门,赴南洋讲武堂学习。毕业后,曾任清
江西陆军混成协二标二营管带兼
赣州征兵官、贵州征兵总办、贵州第二标统带。
民国时期曾任贵州第三师参谋长、
中华革命军江西省司令长官、赣军总指挥、
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江西清党委员、上海招商局船务科科长。
解放后,一直在广州担任政协工作,直至1958年病逝。
董福开共有九个儿子,也都不固守旧业,而是开拓进取;三子董来云黄辅军校第六期毕业;四子董来煐,国立税务专科毕业后,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国海关一等稽查;五子董来焘任国民政府贵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任,国民政府
江西省社会调查局少将衔负责人,后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六子董来煌曾任缅北远征军第一战车指挥部参谋、营长、现居台湾;七子董来灿,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教授,1975年举家移居美国加利福利亚。
人物生平
早年的董福开目睹清朝末年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外受列强侵略,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董福开认为,国家要免受列强欺负,务必强大国防,壮大军事力量,因而他毅然进了南洋陆军
讲武堂学习。同时,他又认为,军事力量的强大,取决于国家的强盛;而国家要兴旺,必须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就在这时,中国革命
同盟会,简称“
同盟会”,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8月在
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以
兴中会和
华兴会为基础,联合
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丅主革命纲领,并一致推选孙中山为总理。
从此,
同盟会即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在国内许多大小城市都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董福开很快就参加了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后来他在
江西、贵州任职时,都是当地
同盟会的骨干,积极参加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并为
辛亥革命的成功四处奔波,竭诚奋斗。
董福开的革命胆略和在革命紧要关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赢得了
孙中山先生的信赖。1925年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参议。1926年又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同时,也受到国民民党政要的敬佩。
1935年董福开母亲严太夫人十旬开一寿诞,发出庆寿征文启之后,国民政府要员送寿幛、寿匾、寿联甚多。国民政府主
林森的寿匾题词:“母仪人瑞”。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中正的寿幛题词:“寿登期颐”。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孙科题联:“上寿期颐徵国瑞,下民膏泽拜慈祥”。侨务委员会主席
熊式辉题联:“九旬鹤发同金母,七秩斑衣学老莱”。
江西省政府主席
熊式辉题联:“上寿祝其颐嘏锡鲁族庆燕喜,问安帷点颔梅开庾岭驻春晖”。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贵州行营主任
顾祝同题词:“鲁郡贤母,南岳高年,康疆逄告,德范堪传。”国民政府军训部部长
白崇禧题诗:“欢娱岁月庆延锦,梅萼香斟敞绮延,礼法不渝家作则,康疆无异地行仙,匡时宝树蜚勋誉,盈宝兰枝萃俊贤,人寿百年称上瑞,媊星辉朗耀长天。”
董福开未任国民政府要职,但在其母寿诞庆典之时,却有如此多的政要、达官贵人送寿仪,足可见董君在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的影响。
1946年9月26日,时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
江西省政府主席
王陵基、侍从
俞济时和
蒋经国等人的陪同下,从庐山下来经南昌飞低
赣州,25日赴
南康、大余、再返回赣州。
在
南康,将介石专程看望了董福开,并示礼问候。这更说明董福开这位
辛亥革命元老在
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之大。
董福开在民国时期曾在上海、广州、贵州、
江西等地的国民政府任职,这期间,他与国民民党左派人士广为联络,其中,与
李济深的挚交足见董福开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李济深(1885—1959),广西
苍梧人,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此时,董福开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参议,两人即为密友。1933年,
李济深联合十九路军蔡延锴,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后来,
李济深又发起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正式成丅立,任主席。董福开对
李济深的主张和正义行动,颇心折之,心心相印,并经常互通音讯,竭力支持李济深组建中国国丅民党革命委员会,而且成为第一批“民革”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李济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即函邀董福开赴北京到“民革”中央任职。当时,董福开已近八旬,身体欠佳,未曾践约,留在广州政协任职。由此可见,
李济深对董福开这位
辛亥革命元老的敬重和信赖。
董福开先生的爱国之情是一以贯之的,在他青年时代,面对清末封建王朝的无能,他积极寻求强军之道,力克艰难到南洋陆军讲武堂学习。后来,他又认识到,要推翻封建政权,需要建立革命的组织,因而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他始终跟随
孙中山先生,积极参加讨袁、护法斗争和北伐战争。在国丅民党政权垮台之后,他本可去台湾,或跟随
李宗仁先生退居美国,但他都没有去,为什么?因为他的爱国之情使他坚信,大陆即将全部解放,一个新的政权将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光明。
在
李宗仁先生回忆录中,李宗仁撤退至广州时,董福开与李宗仁见面时的情形有一段记录:“后来在民国38年,我从南京撤退,迁国府于广州时,董福开先生也从
江西故乡避乱到粤,曾来看我。谈及当年情形犹如昨日,而三十年来,国家变乱如斯,彼此相对有不胜欷歔之感。”由此可见,董福开先生和
李宗仁先生对当时时局有同感。
正是这样,
李宗仁先生虽然去了美国定居,但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还是于1965年7月回到了北京,而董福开先生则一直未离开广州,这更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