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白粉病
植物病害
葫芦白粉病是由瓜类单囊壳、单丝壳白粉菌引起的、发生在葫芦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片染病,初生稀疏白粉状霉斑,圆形至近圆形或不整形,发病轻的叶片组织产生病变不明显,条件适宜时白粉斑迅速扩展连片或覆满整个叶面,形成浓密的白粉状霉层。
病原特征
葫芦白粉病病原为瓜类单囊壳(学名: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果球形,散生,褐色或暗褐色,直径75~90微米;附属丝4~8根,丝状,曲膝状弯曲,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5~3倍,基部平滑略粗,具隔膜3~5个,无色或下部浅褐色;具1个子囊,子囊无柄或具短柄,近球形,壁厚,大小60~70微米×42~60微米,内含4~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19.5~28.5微米×15~19.5微米;分生孢子成串,腰鼓状,广椭圆形,大小19.5~30微米×12~18微米。本菌子囊果散生,附属丝无色或仅下部浅褐色、具4~8个子囊孢子,别于单囊壳。此外,单丝壳白粉菌(学名:Sphaerotheca fuliginca (Schlecht) Poll.)也是该病病原。
瓜类单囊壳除侵染葫芦外,还可侵染黄瓜、笋瓜、南瓜、西葫芦、西瓜、甜瓜、矮瓜、葫芦、茅瓜等作物。
为害症状
葫芦白粉病主要为害葫芦的叶片、叶柄。发病部位先出现白色小粉点,后扩展为白色大霉斑,后病斑联合致叶片发黄,后期出现许多小黑点。叶片染病,初生稀疏白粉状霉斑,圆形至近圆形或不整形。发病轻的叶片组织产生病变不明显,条件适宜时白粉斑迅速扩展连片或覆满整个叶面,形成浓密的白粉状霉层,致叶片老化、功能下降,叶片干枯而死。
侵染循环
在中国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温室里的花卉上越冬,此外也可在棚、室瓜类作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以后,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人需24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适温1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升高,湿度适宜,上午6时至下午3时有微风适于孢子飞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时最适。分生孢子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无水或低湿虽可发芽侵入,但该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
流行规律
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葫芦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菌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葫芦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0 08:53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