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又名蒙医学,是蒙古人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
经验总结,并吸收中医、藏医经验逐渐形成的医学。蒙古医学有多种
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蒙药与中药相似,以草药为主,是多种草药研成药末制成的。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饮食疗、炙疗、罨疗,
瑟博素疗、
皮疗、温泉疗、
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方法。
内蒙古的大草原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其中有很多可以做为
药用植物,蒙古人在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的摸索,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现代
蒙药学是在蒙古
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汉藏等民族以及
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
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
蒙医以“
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
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
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
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机体的体温、各
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就会发生各种
温热病,如
口苦、
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现。“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巴达干”的
功能失调,除了表现为一般寒性
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
热扩散、骚热、疫热、
疖肿、
疮疡、
痛风、
结核病等
热症。放血法分术前准备、正式放血两个步骤。
此法是拔罐与放血结合的
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进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
三棱针或
皮肤针浅刺几下,再行拔罐,
吸出恶血与黄水,而达到改善
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多选择肌肉丰满、
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进行。其特点是见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没有危险性。
灸疗术是用
灸草柱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一种疗法。灸疗术分蒙古灸、白山蓟灸、西河柳灸、
温针灸。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
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
胸闷、
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
有效成分,如糖、
蛋白质、
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
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
氨基酸、
乳酸、酶、
矿物质以及
芳香性物质和
微量元素。
蒙古人的
饮食习惯以奶食、肉食为主,在饮食方法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13世纪前,蒙古人受伤流血,以至于休克时,便饮酸马奶急救。例如有一次混战中,成吉思汗颈部被伤,在受伤失血的紧要关头,
者勒蔑不顾生命危险,冲破敌阵找酸马奶,可见当时对失血过多的人采用酸马奶抢救。
蒙古族古代谚语有“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使用百煎水后使
消化系统疾病大大地减少了。
不仅如此,还积累了用
家畜肉、野兽肉的汤对滋补身体的经验。尤其善用绵
羊肉及其肉汤
补体疗疾。据《大宇妥传》记载;
蒙古医生纳拉山陀时代著了《老年保健滋补之海》。虽然还不能完全得到证实,但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蒙古医生饮食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四部甘露》、《
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等医学专著里都用专题阐述以滋补理论为指导的饮食疗法。尤其
酸马奶疗法普及甚广,在
锡林郭勒、伊克昭等地区普遍使用,有些地方甚至建立了疗养所,积累了不少经验。如用酸马奶治疗水肿、
骨折(用酸马奶卸解错位愈合,重新接骨)、巴
水病(
坏血病)、
肺炎等。《四部甘露》、《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治疗水肿金刚杵》等著作。
蒙医
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学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
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蒙医正骨术分整复固定、按摩、
药浴治疗、护理和
功能锻炼等6个步骤进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