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德·蒙田
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1592年),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以《随笔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米歇尔·德·蒙田153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是继承了丰厚家产的商人,有贵族头衔,父亲从意大利带回一名不会说法语的德国教师,让米歇尔三岁尚未学法语以前学拉丁语作为启蒙教育。
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习法律。
父亲被任命为波尔多市副市长,全家迁往该市。1544至1556年,父亲当波尔多市长,成为社会人物,得到大主教批准,把原本朴实无华的蒙田城堡改建得富丽堂皇,还添了一座塔楼。
教育经历
1548年,波尔多市民暴动,遭德·蒙莫朗西公爵残酷镇压。由于时局混乱,蒙田到图卢兹进大学学习法律,年21岁,在佩里格一家法院任推事。
工作经历
1557年后在波尔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职,并认识博埃蒂(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为莫逆。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其后还曾两度担任波尔多市市长。
蒙田曾在1559至1561年间,两次晋谒巴黎王宫,还陪同亨利二世国王巡视巴黎和巴勒拉克。住过一年半后回波尔多,世人猜测蒙田在期间欲实现其政治抱负,但未能如愿。
1563年博埃蒂离世,大受打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潜心写作。
个人生活
1565年,与德·拉·夏塞涅小姐结婚,婚后生了六个孩子,只有一个幸存下来,其余俱夭折。1568年,父亲过世,经过遗产分割,蒙田成了蒙田庄园的领主。1571年,才38岁即开始过起了退隐读书生活,回到蒙田城堡,希望“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在平安宁静中度过有生之年”。
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宗教内战期间,为旧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居间调停。1578年起为肾石所困扰,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余,寻找疗法。回国后出任波尔多市长直至1585年,并继续增修《尝试集》。59岁病逝于蒙田堡。
主要作品
其他著作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西班牙神父兼医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译成法文。1564年该书的序文被教会列为禁书,但蒙田将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译本也在1569年顺利出版,后来被多次翻印。
首两卷《随笔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于1588年,死前蒙田还在病榻上增订该书。学者习惯将蒙田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未必准确):斯多葛时期(1572—1574年)、怀疑主义危机(1576年)、伊壁鸠鲁时期(1578—1592年)。三个阶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随笔集》中,卷二的《为塞朋德辩护》(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认为代表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该篇也是《随笔集》里最长的一篇(后世很多出版商将这一篇独立成书)。
后人也将蒙田的《旅游日志》(Journal de voyage)和书信(现存39封)整理、出版。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与其在这个浮躁与肤浅的社会里行尸走肉般地游荡下去,毋宁读一点有思想、有内容的书,那么这本《雷蒙·塞邦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章就是《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对于干裂的心田,它可以说是一注清泉。在蒙田当年的法国,由于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使法国人民长期处于苦难之中,法国人对暴力感到了厌倦,对洋溢在《蒙田随笔文集》中的智慧大加赞赏,《蒙田随笔文集》因此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写成,又引用了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语言,以及大量拉丁语,因此翻译难度相当大。本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于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各位译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度是极为严谨的,读者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语录
生存乎他人的意志,死则存乎自己的意念。
知道自己说过或做过什么蠢事,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还必须广泛的学习、更重要的一课:我们不过是个蠢蛋。
事先考虑死亡就是事先考虑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是学会了不做奴隶。懂得死亡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切束缚和制约。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地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蒙田是一个自然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然不仅是孕育人的物质环境,而且,整个世界就是教育家所利用的资源,因此,蒙田说:“我要使世界成为学者的书库”。他认识到教育要培养全“人”,不能只重视心灵的培养,或只重视身体的培育,从而把身心二者分开。这就有力地批评了在教育实施上的二元论观点。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蒙田认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比品德的培养容易。蒙田说以往看重人文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只重视文字修养的训练,而忽视实践道德的培养。蒙田强调知识的学习,不是为了充塞心灵,而是在于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育家必须像园丁一样,善于耕种和施肥,以期有所收获。
蒙田在学习上主张:学习的活动和知识的形成,应以理性为最后的判断,不应诉诸权威;反对死记硬背,注重理解,理解后还要消化;教材不应只限于书本,实际生活经验也应成为学习的教材;阅读在引发理性思考,而不是用来记忆死知识;提倡个别教学法,以适应个别差异;重视游戏和体育的价值;重视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等等。
总之,蒙田是16世纪后半叶最受后人重视的教育改革家之一。蒙田对当时人文主义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只重视文字书本知识而忽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忽视品德教育等弊端进行了批判,同时蒙田还突破了人文主义教育内容的狭隘性。蒙田的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的影响很大。
怀疑思想
在认识论领域,怀疑思想是人文主义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的另一股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思潮。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末期一切进步的思想家,都有这样或那样形式的怀疑思想。人文主义怀疑思想的著名代表是蒙田。
蒙田在研究人的基础上,阐发了怀疑哲学的基本原理。在蒙田看来,人是一个异常不足道的、变化无常和动摇不定的创造物,关于人找到确定不变的判断是困难的。这样,人就不可能得到关于自己和关于事物的绝对确定的、永恒不变的知识,人及人的知识都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此,“独断和固执己见是愚蠢的确实的标志”。蒙田从许多方面论证人的知识的相对性,竭力破除教会的独断和自认为绝对正确的自负,破除对所谓绝对真理的迷信。蒙田的怀疑哲学洋溢着不断进取的精神。
蒙田的怀疑思想开创了16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批判精神。
人物影响
从1572年起,蒙田在阅读与生活中随时写下许多心得体会,蒙田把自己的文章称为Essai。这词在蒙田使用以前只是“试验”、“试图”等意思,例如试验性能、试尝食品。蒙田使用Essai只是一种谦称,不妄图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作为定论,只是试论。蒙田可以夹叙夹议,信马由缰,后来倒成了一种文体,对培根、兰姆、卢梭(虽然表面不承认)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蒙田的时代不能充分认识到理性的功用, 这是时代局限造成。在人类还没有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的16世纪,不相信理性当属正常,但蒙田的怀疑思想是穿越时空的,蒙田不仅影响了启蒙时代的思想,也影响了后现代主义。蒙田的怀疑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启蒙时代,同时也超越了启蒙时代。蒙田对理性的怀疑和蒙田的文化相对论对19世纪后期 以来的思想家影响颇大。
人物评价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随笔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
房龙在评价蒙田《随笔集》时说:大臣们的演讲和政治哲学家的论文极少受人欢迎,但蒙田的书却在以智慧之士座谈会的名义下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阅读、翻译和讨论,并且持续达三百多年之久。
德·塞维尼夫人对蒙田的魅力赞不绝口:“我有许多好书,蒙田当属最佳,他们绝对不会愚弄你,你还需要什么呢?”
查理·索雷尔称这部作品是“宫廷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
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伏尔泰在驳斥帕斯卡尔时大声赞美蒙田:“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样朴实描述自己,这是多么可爱的设想!因为他描绘的是人性……”
卢梭对蒙田持保留看法,他不喜欢蒙田起伏多变的文笔。而百科全书派作家则把蒙田当自己人看待。
德利尔指出:“他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
司汤达在创作《论爱情》时常常参照《随笔集》,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萨克雷,以及后来美国的爱默生都对蒙田十分推崇。
尼扎尔写道:“一系列反映法国精神的杰作是从《随笔集》开始的……”
思想传承
蒙田开创了一种自由随意的文体,把内容的独创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融合在一起,这种文体深得爱默生的欣赏赞誉。这也正是爱默生追随蒙田、终生不辍随笔创作的原因。阅读他的散文,读者同样会深深震撼于那些“会流血”的温暖有力的文字,感知到那背后袒露着的鲜活心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命哲思。他的作品独具特色,不追求华丽辞藻,语言洗练,取喻生动,说理透彻,行文犹如格言,说服力强,形成影响深远的“爱默生式风格”。
人物关系
相关人物
皮浪
皮浪(Pyrrho)出生于公元前360年,他的故乡是希腊城邦伊利斯(Elis),传说这是最早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方。蒙田的精神世界深受怀疑论哲学的影响。怀疑论哲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5年的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皮浪。他毫不掩饰地推许皮浪派怀疑主义,支持该派对一切哲学问题不加判断的主张。他借用了塞克斯都惯用于证明一切肯定的断言都可质疑的比喻或悖论,并指出,定义和语言具有模糊性,思想无法控制、甚至无法察觉到自身的进程,而最让人崩溃的是,一切人类知识的来源都是极不可靠的感官,所以这来源也是不可靠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