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花炮,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蒲城花炮又称蒲城焰火、花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炮药中有混杂的盐类,爆炸后,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烧的物质便产生烟雾,形成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
蒲城花炮浓艳瑰丽,可分为20大类,500多个品种,由低空、中空到高空,形成立体焰火艺术。其中的杆火又名“架子花”,属低空焰火,是古老焰火主要形式。施放时绑在木杆上,用“码子”自动点火燃放。分全架(96个杆,另加2个老杆,2盘笸篮火,共100个)、半架(50个杆)、一角(25个杆)三种。杆火又分为文武两种程子,每种程子都有不同内容。文程子有天女散花、鱼龙变化、葡萄架和种种戏剧故事人物,仅猴戏就有十多种;武程子有铁树开花、文武火斗、金蜂齐鸣等180余种。施放时,根据情况,文武并重。杆火中的老杆是焰火的中心,杆高10米以上,有故事、图案、标语,以点明晚会主题。
礼花
用筒子施放,高达300米以上,高空爆炸后,五颜六色,异彩纷呈,是现代焰火中最为壮观的一种。
地摊子
也叫“盘子火”,由许多星筒集中一起组成,施放时把盘子放在地面点燃,多种花形直射夜空,高达数十米。
花筒
是祖传古老的一个品种,把火药及配料装在铁质或硬纸筒中,放在地面点燃,形成火树银花。
火船
形式类同跑旱船,演员撑船在场子上跑,整个船上各种花火齐放,火花四射。
火马
基本形式与火船相似,但火马不是二人表演,而是众人奔跑。多在杆火燃放前打场子时表演。
起火
即最原始的火箭。雷坊村的起火,力大射程高,达100多米。有一级、二级“火箭”,还有在高空中带鞭的、带哨的、带彩色小火弹子的、带小降落伞的,种类很多。在焰火表演时,一般先放起火,作为焰火开始的信号。
产品环境
蒲城县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侧,渭南市中部,东经109°20′17″—109°54′48″,北纬34°44′50″—35°10′30″。东邻澄城县和大荔县,南接临渭区,西依富平县,西北与铜川市印台区接壤,北与白水县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9千米,总面积1583.58平方千米。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地形以台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北原山地、中部台原、洪积扇裙、东部河谷4种类型。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硫铁矿、铝土矿、白云岩、黏土矿、高岭土、芒硝、地热水、腐殖酸煤等10余种,以煤、石灰石为主,总储量分别为2.5亿吨和504亿立方米,为花炮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历史渊源
蒲城自古盛产硫磺、硝石,据传药王
孙思邈曾在蒲城利用硫磺、硝石炼丹。他著作的《孙真人丹经》中,最早记录了火药的配方。因此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燃放焰火的历史,唐都城
长安每逢各种庆典及上元节,必展花灯和燃放蒲城焰火供皇宫享用。
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有了显现戏曲人物形象的“药发傀儡”。
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当时的景象从《武林旧事》中可窥一斑:“宫阙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
至清朝,蒲城焰火生产技术更加成熟,花炮生产进入了昌盛时期,规模日益宏大。“火树银花幻是真,元宵月朗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满地春。”这是清朝诗人张崇健看蒲城宫廷焰火写下的赞美诗句。
建国后,蒲城焰火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远赴法国、日本等国表演施放;先后七次赴京为共和国国庆大典助兴,为深圳“荔枝节”、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大庆及国内多项重大活动锦上添花。
1955年,在尧中物理教师渊华舫、化学教师魏文涛指导下,研制出用化学药品制出红、橙、蓝、紫、黄、绿、白等各色的焰火。
1956年3月,蒲城兴镇建立化工厂,重视科学研究,不断改进技术,焰火质量逐步提高,品种逐渐增多。起初只有花筒、起火、星盘、手花、杆火等数种,后逐渐发展到礼花、杆火、地摊子三大类,由低空到高空,形成立体焰火艺术。
1957年,雷坊村李海彦从北京礼花厂引进高空礼花的生产技术。
蒲城花炮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家庭作坊式(2000年以前)、工区化生产(2001年—2005年底)、公司化发展(2006年以后至今)三个阶段。蒲城花炮的生产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又有管理、人力、技术等先天优势,还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但在村庄院落生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从2001年起,在陕西省市县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建成了413家生产工区,实现了生产模式的“第一次革命”。
2001年,陕西省将蒲城县列为全省花炮传统三大产区之首,陕西省安监局2005年审批通过了《蒲城县烟花爆竹工区公司化改造方案》,渭南市也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蒲城县列为花炮工业区,进行重点扶持。蒲城县将花炮产业定位为工业强县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建设蒲城花炮工业集中区的重大部署,构筑“一个中心、三区、三站、一街”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兴镇、坡头、苏坊为产业发展中心,建设以大孔、高阳、罕井为核心的北部鞭炮生产区,以三合、贾曲、翔村、荆姚为核心的中部原辅材料和小烟花生产区,以洛宾、上王、永丰为核心的东部大型烟花生产区;建设花炮科研开发站、技术培训服务站、质量监督监测站;完善兴镇花炮原辅材料一条街。
2006年,全国首个烟花爆竹职业能力鉴定项目在“中国花炮之乡”——蒲城县启动,蒲城县已有360名从事烟花爆竹的专业人员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省劳动厅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资格证书,3600人参加了首次花炮专业人员培训班,培训内容以鞭炮包装、辫结、组装药等四项技能及相关安全知识为主。同时,蒲城县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十一五”期间培训近4.5万名花炮专业从业人员。
2006年,国家将花炮工区定为非法生产,随后,蒲城烟花爆竹工区生产被国家安监总局列为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案件,要求进行彻底整顿和取缔,时限为2007年12月30日。
2007年开始,蒲城县对已建成的413家工区进行改造整合,计划5年内建成标准化烟花爆竹公司100家,实现全面的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2008年9月30日,蒲城县413家花炮非法生产工区全部拆除到位。
2008年10月15日,蒲城县委、县政府在《蒲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汇报》中称:“花炮工业集中区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到工区再到公司化的升级”。
生产情况
2008年,蒲城县花炮生产乡镇发展到11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花炮公司31家,正在改造建设新的花炮公司92家,可生产烟花爆竹产品14大类800多个品种,花炮产值收入4亿元。
2010年,蒲城县有137家烟花生产企业,产值超过8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
2012年,蒲城县花炮产区乡镇发展到13个,从业人员10万人,建设标准化公司100家,开发新产品100个,培育花炮知名品牌20个以上,全县花炮年产值达到10亿元,财税收入1亿元。
产品荣誉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上,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称赞,获突出贡献奖。
2002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高度评价,获特殊贡献奖,被誉为“中华一绝”。
2008年,蒲城杆火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010年9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蒲城花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蒲城花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蒲城县兴镇、荆姚镇、坡头镇、苏坊镇、三合乡、贾曲乡、大孔乡、翔村乡、高阳镇、洛滨镇、罕井镇、永丰镇、上王乡等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产品类型
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旋转升空类、吐珠类、线香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摩擦类、小礼花类、礼花弹类、爆竹类、组合烟花类、杆架烟花类等14类。
(二)原辅材料要求
1. 硫磺:蒲城县高阳镇、大孔乡、罕井镇、洛滨镇、东党乡等地出产的硫磺,纯度量≥99.5%。
2. 木炭:产区内梨木、椿木、炭化度80%以上,杂质含量≤4%,水分含量≤10%。
3. 其他材料:制造花炮所需化工原料均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
(三)生产工艺
1. 工艺流程:制筒管壳、封底、(配药、造粒)装药、(制引火线)接引火线、封头、组装、包装。
2. 烟花的基础配方为:供氧物+可燃发光物+着色物+粘合物。
3. 爆竹的基础配方为:高氯酸钾+铝银粉+硫磺粉。
4. 生产过程及技术要求在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国家标准。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蒲城花炮外观要求产品整洁、不变形,表面无霉变、无污染、无损坏、无漏药。文字图案清晰,筒标纸粘贴吻合平整、无遮盖、无包、露头脚、露白现象。筒体粘合牢固,不开裂。
2. 理化指标: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蒲城花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蒲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蒲城花炮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