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竹
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蓉城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 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6米,老竿绿色或灰绿色;竿环隆起,略高于箨环。竿下部的箨鞘有时在背部具柔毛,边缘生纤毛;箨耳常存在于中、上部的竿箨上,绿色或绿带紫色,箨舌拱形或截形,紫色,边缘生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叶耳及鞘口繸毛通常存在,叶舌中度伸出;笋期4月中、下旬。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竿高5-6米,粗约2厘米,幼竿深绿略带紫色,被白粉,节间上部疏生直立的细柔毛,微粗糙,老竿绿色或灰绿色;最长的节间约2.5厘米,壁厚4毫米;竿环隆起,略高于箨环。
箨鞘背部暗绿至淡绿,并微带紫色,先端有时有乳白色纵条纹,被白粉,竿下部的箨鞘有时在背部具柔毛,无斑点或在上部有稀疏至密集的极其微小的斑点,边缘生纤毛;箨耳常存在于中、上部的竿箨上,小形乃至较大而呈镰形,或可无箨耳,绿色或绿带紫色,繸毛少数至数条或有时缺;箨舌拱形或截形,宽于箨片基部或在无箨耳时则箨舌的两侧明显露出,紫色,高1-2毫米,边缘生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深绿色或深绿色带紫,直立,平直或波状。末级小枝具2叶;叶耳及鞘口繸毛通常存在,但易脱落;叶舌中度伸出;叶片长7-11厘米,宽1.2-1.6厘米。笋期4月中、下旬。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四川。1941年由四川成都伴随大熊猫而被引入美国栽培。适生在年平均气温14-20℃地区、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在pH值8.5左右的碱土和含盐0.1%的土壤中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
繁殖方法
母竹:①母竹应在无病虫害、无开花、生长旺盛的竹林内选择。竹龄以1-2年生最好,大型竹种宜选小一些的,以利运输,容易成活,小型竹种宜选粗一些的协利于提前高产;中型竹种选粗细适中的,一般胸径4厘米左右。宜选择靠近林缘,便于挖掘,分枝低,竹节正常,枝叶茂盛,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竹株。在竹秆南面用特种铅笔编号。
②挖掘前要选判断竹鞭的走向,一般在最下一盘枝条方向的30°左右范围内。先后距竹蔸30-50厘米处挖开表土,找寻竹鞭,留来鞭30厘米,去鞭50厘米,断鞭时面向母竹,使断面光滑。挖时切忌握秆摇动,损伤螺丝钉。鞭莞多带宿土,呈橄榄球状。留枝4-5盘,砍去梢端,要求切口平滑。如果气候潮湿,运输距离不远,随挖随种,种后浇水管理及时,可以留枝8盘左右,对鞭生长和来年出笋量是大有好处的。芽竹选择秆基芽眼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2年生竹,挖后在1.5米处的节间中部斜行切断,切口呈马耳形。
栽培技术
造林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竹后的成活率和成林速度。一般宜全面整地,坡度在15°以上的宜宽带状整地,松土深度40厘米以上,整地深翻有利以后的高产。除去土中大石块、树桩、柴根、草根等。并将一片地分割成若千小块,每小块面积视其坡度、土质、竹种等情况而定,一般2-4分地左右,在分割线上挖深沟,整成高床深沟土细的林床,以利排灌。
造林季节:竹子虽然四季可种,但以下三个时期最宜:
栽植方法:就近种竹,运输距离近的,可不必包装,距离远的,用稻草、蒲包、麻袋、尼龙薄膜包扎。运输途中要浇水护苗,干燥天气尤为必要。在搬运装卸竹种时要防止螺丝钉折断。
定植:丛距宜大,5-8米,株距宜小,1-2米,可以单株、三角形、四方形、梅花形,总之要成群丛状栽植;入土宜浅,深20厘米;奎土宜高,培20厘米。穴长100厘米×宽50厘米×深50厘米,挖时将表土、心土分开放置,每穴施腐熟猪栏肥15-25千克,或腐熟菜饼3千克。填入表土至35厘米处,放入母竹,竹秆编号朝南,去鞭朝内心,鞭与山坡水平线略成平行,以表土填平踏实,切忌竹莞不留有空隙。浇透水或淡人粪尿。再覆以心土,高20厘米,顶径20厘米的馒头状。并将包扎物覆盖在母竹周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根据天气情况浇水或淡人粪尿1-3次。
主要价值
蓉城竹竿作柄材或篾用,笋食用。
参考资料
蓉城竹.中国自然标本馆.
刚竹属.植物智.
蓉城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1: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