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岭:跨越广东韶关市
乐昌县—湖南郴州市
宜章县的山脉,属
南岭。
位置
别称问题:蔚岭关又称小庾岭
隘,则所在区域古代有人称小庾岭,应该是蔚岭的别称,是区别于
大庾岭。那么,
仁化县城所在的
锦江之东为大庾岭,之西为小庾岭(蔚岭)。小庾岭又指大庾岭里的核心地段即
梅关一带,名称容易混淆,蔚岭之称才清楚。
蔚岭关
蔚岭关(所在区域又名小庾岭,所以它作为
关隘称为小庾岭隘,可能是区别于要塞含义的
大庾岭),在
宜乐古道上的高峻处,是古代军事
要塞,距乐昌县城55公里,在今两江镇、庆云镇之间(庆云镇五里冲蔚岭山脊上),通湖南郴州、宜章大道,高峻,又名小庾岭
隘,县(市)北第一要地,为古代军事遗址。蔚岭关的历史年代为清光绪十八年重建。1987年底公布,古建筑为韶关乐昌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秦汉时期就已开辟通行。途经西京古道的历史名流众多。公元660年,六祖慧能从湖北黄梅山南归,途经古道,据《韶州府志》记载:“六祖泉,蔚岭西。昔传六祖过此,卓锡而出。故名。
蔚岭关、
蓝关都是建在入粤交通干道之一的“西京古道”上(另一个是
大庾岭上的
梅关古道)的缉查巡检的关口。其中蔚岭关为由湘入粤的第一要隘,至今留存有关楼,历代皆有兵丁把守。历史上,由湘入粤过蔚岭关后,虽可在坪石附近下水由更为便捷的
武江水路直下韶州、广州,但由于“昌乐泷险恶”,官商行旅如非迫不得已,多舍舟由崎岖的山道再过乳源境内的蓝关转至韶州,再由韶州坐船至广州等地,《广东新语说》说,唐韩愈被贬潮州过韶州时,就曾在险恶的泷口前却步,“舍舟出乳源蓝关”。当然,蔚岭关、蓝关的设置,除用于巡检缉查、维护治安外,还曾在宋明清等时期防范和镇压粤、湘、桂苗瑶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唐宋以来,黄巢军、太平军、北伐军曾此络绎古道,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
清代乾隆皇游江南路过蔚岭关,闻此有一个石龙仙庙,又闻此仙迹,游览于此,并敕(chi)封修练真人为“石龙得道,自显灵仙。传说,”午饭后遗弃一对筷子插在地上,生长一对方形竹。每年换新一对新竹。当新竹开枝吐叶时老竹干枯,众皆称奇。笔者题诗咏颂:“乾隆圣主游江南路经蔚岭访仙山遗下筷子生天竹,奇闻奥妙播人间。”后重修改建时,把他移植一傍,就不再生新竹了。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乐昌县志》记载:“清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南京洪军石达开率大部由南安桂阳(汝城),经县黄圃入湖南宝庆(邵阳)往四川,络绎月馀。……二月二十一日,由桂阳入九峰……六月,洪军石国聪率众数万自嘉应(梅州市)入南安桂阳,经邑之黄圃、平石趋宝庆大股合……”。1922年6月,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亦途经粤北古道。《乐昌县志》又载:“六月,湘、赣、滇、粤各军由广州出发北伐,师次赣边,后方失利,由仁化至乐昌者络绎不绝……”。这些都是前人往返古道的历史记载。
石龙仙附近地带,山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蔚岭关在明清时代是南北通往的国道,(民间叫官路),在石龙仙2公里许,清咸丰五年(1855年),匪军四窜,扰乱民间,赵大人启玉驻守蔚岭关,阻击匪军重重包围,血战四昼夜,尸横遍山,血水成河,全军覆没,赵大人被捕分尸四段。尔后每当阴雨纷纷之时,鬼哭神号,村民惊恐,不敢出门。后来方大人建立“赵公祠”。光绪十八年(1893年)建立后,春秋祭祀 。
在宋朝之时,就有宜乐古道经蔚岭关,下五里冲,穿永乐,绕黄圃斗湾而西出赤溪,系湖广两地往来之要道,而后又有省道S248线穿镇而过,于是,庆云遂成乐昌之要镇地,庆云,自建国初期的从属为五区(坪石)至六区(黄圃),到成为独立建制的庆云公社及至今成镇,近六十年。著名的宜乐古道横贯庆云镇中,至今有“蔚岭关”、石刻“云梯”等遗址。境内有千年古村户昌山,雕梁画栋、青板石刻、建筑精美、文化昌明;传奇名山凑云仙,古墓庙宇,传为明末大将宋献策故地;狮子山终年云雾弥漫,冬季银装素裹、雪景如玉,所产茶叶色泽翠绿、清香淳厚。
民国15年(1926)7月,北伐军的6个军近10万人。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往武汉。恽代英奉调到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政治主任教官,继而任国民党武汉分校常务委员(常委共三人,另有谭延凯、邓演达),主持分校政治工作。黄埔军校五期的炮兵、工兵、政治三科学生亦迁往武汉分校,并在武汉招收第六期新生。他们三科学生是步行出发,经湘粤交界的乐昌九峰山、蔚岭关,转入衡阳后,再乘火车到达武汉的。
宜乐古道
粤北乐昌县
宜乐古道(也称
西京古道)为
岭南经湖南宜章、
郴州通往中原、京城之路,秦汉时期已开辟通行。沿途都有经典的历史古迹,文物等。是秦时乐昌的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成为连接湘粤、沟通中原、南来北往贸易通商的主要途径。
在
坪石镇的乐昌境内,分三路:一路由阳山、乳源经乐昌的云岩、梅花、关春、老坪石、武阳司到湖南的宜章、郴州往中原;另一路从老坪石过金鸡岭脚,朝东南方向通往庆云、黄圃、汝城、江西边境;南经户昌山、蔚岭关、九峰、北乡到乐昌。
唐宋以来,黄巢军、太平军、北伐军曾此络绎古道,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