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中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中的人物,别名琴姑娘、薛小妹,
薛姨妈的侄女,
王夫人干女儿,
薛蝌的胞妹,
薛蟠、
薛宝钗的堂妹,初次登场于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形象设定
人物背景
薛宝琴出身《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的薛家,薛姨妈的侄女,其父是个各处有买卖又带着家眷游历的人,薛蝌的胞妹,薛宝钗和薛蟠的堂妹。
人物外形
小说中没有对薛宝琴外形的正面描写,而是使用烘托法。当邢岫烟、李纹、李绮、薛宝琴四人结伴初到贾府时,晴雯等赞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公正理性的贾探春说“连他(薛宝琴)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特别是贾母称赞薛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的还好”,显示其美貌绝伦。
在吃鹿肉及雪下折梅时,薛宝琴披的是贾母送的凫靥裘,金翠辉煌,史湘云对此评价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性格特点
才思聪敏
薛宝琴自幼读书识字,在与众人共作的70句即景联诗中,宝琴所联占13句,数量最多,且有不少佳句。后作《咏红梅花 得“花”字》一诗,被众人公认为三首之最。她所作的怀古绝句十首不仅以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还隐藏十物,自然新巧,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可见其不同凡响的才思。
开朗活泼
薛宝琴从小四处游历的经历使她具有开朗热情、活泼爱动的个性。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她争联诗句的情态活泼生动:“也站起来道”“一面只听宝琴联道”“也忙笑联道”“也不容情,也忙道”等,一个“站”字,五个“忙”字,四个“笑”字,体现出宝琴青春的活力和欢快的情绪,具有温柔喜悦的流动美感。
志趣高洁
薛宝琴作为“四大家族”薛家的大家闺秀,不仅精通文墨,猜谜行令,还会下棋,具有生活情趣。因薛宝琴觉得琴童、书童等名太熟,反倒是“荳”字别致,所以给随侍自己的小花面荳官起名“荳童”,“童”字不仅符合荳官年小鬼灵的性格,也表现出宝琴不甘寂寞、追求生活绚丽多姿的个性。
温柔随和
薛宝琴虽为大家闺秀,且才貌高人一等,但她始终谦虚待人,谨慎处事。赖大婶子送她两盆腊梅,两盆水仙,她并不只顾自赏,而是又送给林黛玉一盆水仙、
贾探春一盆腊梅。薛宝琴虽为薛宝钗之妹,然年龄相差并不多,只是懂事的宝琴总没忘记自己是投奔来的,凡事对宝钗言听计从,总是待宝钗允许后方说话行事。即便是对薛家侍妾身份的
香菱,宝琴也坦诚相待,无一点压人之势,还把家里带来的绸缎送给她做裙子,把她和宝钗一样视为姐姐。宝琴对待自己生活处境的态度让可看出她识大体、明事理的温顺性格。
形象分析
姑射仙子
全才兼美的薛宝琴毫无纰漏,凌驾于众姝品貌才情之上,堪称《红楼梦》中唯一一位完美到虚幻的女性人物,是实至名归的“兼美”。她一出场就成为美貌冠首,有雪下折梅的倾国之姿,在大观园中受宠超群,随贾母一处安寝,又聪明绝顶、才华出众,呈现出完美却不真实的圆满人格。
教养完备
薛宝琴的完美人格,全然是托家长之福,其人之所以“品格似出诸美之上”,除莫可追究的先天禀赋之外,实更有赖于后天的种种际遇。首先,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受父亲疼爱的宝琴自幼读书识字。其次,商家出身的富裕家庭,使她能够有机会接触货利社会的复杂机变。初到大观园时她观察入微,敏锐地掌握园中诸钗地性格资质,维持和睦关系,对认知关系有重点式的亲疏取舍。最后,宝琴还有女子壮游的机遇,随父亲周游大江南北,培养出广远洒脱的气度。
因此,宝琴综合诸家所长,有宝钗的圆熟沉稳却不深沉世故,有湘云的诚挚坦荡却不率直粗豪,有探春的恢弘大器却不过分刚硬,有迎春的随遇而安却不退缩无我,有黛玉的才华洋溢却不偏执于个人世界而流于孤高自许,有凤姐的精明干练却不沉溺于得失利害。端庄而不矜持、执著而不陷溺、超然而不冷漠、务实而不现实。
诗词创作
薛宝琴的《怀古十绝句》堪称小说中最独特的诗歌作品,不但是唯一的怀古诗,更是完全出于一手的最大型组诗。本组诗以“咏物”为功用、以“怀古”为名称、以“咏史”为作法,结合了三种诗类的性质功能,具有诗学上的突破性。此十首诗描述了遍布大江南北的古迹,展现薛宝琴壮游式的见闻视野,合情合理地塑造出一位绝无仅有的独特女性造型,是在明清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少数女性在闺阁空间以外的另一种可能的真实生活样态。
主要经历
进京入府
薛宝琴从小跟随父亲游历,走遍四山五岳。父亲去世两年后,她为赴婚约,随哥哥薛蝌进京,入贾府投奔薛姨妈。贾母见了薛宝琴后欢喜非常,逼着
王夫人认其为干女儿,让她在大观园中留住几天,还送她一件凫靥裘。薛宝琴在贾府住两日后,与姐妹们和和气气,更与
林黛玉亲敬异常,一起吃鹿肉、行酒令。
宝琴立雪
众人赏雪游玩,四面粉妆银砌,薛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折梅,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这山坡配上宝琴这人,加上金翠辉煌的衣裳,后面又是梅花,众人见了直说此景像贾母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图》,贾母笑说:“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婚姻波折
薛宝琴父亲在京时,将她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次年她父亲辞世,母亲又是痰症。第三年便随哥哥薛蝌入京赴约。贾母初见薛宝琴极为喜欢,有意为贾宝玉求配,被薛姨妈暗示她已许人家后作罢。在程高本续文中,第一〇八回说到薛宝琴因公公去世尚未满服,梅家仍未娶去。直到第一一八回才透露她被梅家娶去,听说是丰衣足食的很好。
诗社作诗
薛宝琴初到贾府就加入海棠诗社,在芦雪庵即景联诗,与林黛玉共战史湘云,后又作《咏红梅花 得“花”字》一诗,众人都认为这首最好,更令贾宝玉因薛宝琴年小才敏而深为奇异,林黛玉和史湘云斟酒齐贺。薛宝琴还与众人一同作灯谜,用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其中又暗隐俗物十件,众人看了皆称奇道妙,更无人猜出谜底,小说中也未给出答案,留下谜团。
薛宝琴还为众人回忆了自己八岁随父亲到西海边买洋货时,见到的真真国女子所作的五言律诗,众人评价说此女子作诗比中国人还强。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后,薛宝琴与众人以“柳絮”为题写小调,拈得《西江月》,所作之词声调壮阔,“几处”“谁家”两句最妙,但不如后来薛宝钗作的《临江仙》气力自然。
观祭宗祠
薛宝琴初次参加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活动,细细打量宗祠,衍圣公书大门“贾氏宗祠”匾额及长联一对,抱厦前的九龙金匾和正殿前的闹龙填青匾及各自对联俱是御笔,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贾府子孙分昭穆排班立定。这段情节暗示了宝琴身为潜在的宝二奶奶,获得了参与贾家祭祖的权利或义务。
主要作品
文学价值
主题展现
薛宝琴外貌亮丽,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于一身,兼有大观园众多女儿的优点,几乎是《红楼梦》中唯一接近完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对于至善至美的女性的最高体悟,代表着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曹雪芹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薛宝琴还有明朗的内心,不同于一般封建社会的女子。她的举止做派和言谈诗语,都表现出一种落落大方的情态与阳光灿烂的心境。
叙事价值
薛宝琴的登场有深刻的叙事结构意义。首先,薛宝琴是一群小才微善女子的参照系,使大观园众女儿的形象显现得更加丰满,性格更加丰富。如她的“年轻心热”点出宝钗清冷的性格侧面,同林黛玉如亲姊妹般,可窥黛玉性格中宽厚的一面。薛宝钗与史湘云在一起,也更显出史湘云外露的直率与无拘无束。其次,薛宝琴也是透视宝黛爱情和贾母婚姻观的窗口,坚定贾母择媳标准是“模样性格儿”。薛宝琴貌盖钗黛、品性温和,令贾母有意为贾宝玉求取宝琴,这一举动与宝黛的“
木石姻缘”直接相关。最后,薛宝琴更是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是观察整部红楼梦的眼。薛宝琴和邢岫烟等人的接踵而至,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衰落,不得不前来投奔贾府。在以后的日子里,薛宝琴又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众姊妹以及贾老太君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安排薛宝琴这一人物,又让她在前八十回的后半部方出场,有见证诸钗零落、贾府衰败之意。
社会意义
薛宝琴这一形象反映了出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史实,体现那一时期的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薛宝琴是跨文化载体,兼具中国闺秀教养与西洋文化色彩,自她进入贾府后,小说中多次出现西洋器物。薛宝琴丰富的见闻和广阔的视野使她初次登场就引起众人关注,继而又因其文化修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而备受宠爱。作为《红楼梦》中唯一具有跨文化经历的女性角色,其受宠经历反映了清朝时期中国通过海外贸易接触西洋文明时,传统文化对异域事物“观察-消化”的渐进过程,展现出两种文化在交流初期的和平与大度。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书内评价
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红楼梦》评)
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贾宝玉 评)
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贾母 评)
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薛姨妈 评)
书外评价
薛宝琴为色相之花,可供可嗅,可画可簪而卒不得而种,以人间无此种也。(清代红学家涂瀛《红楼梦论赞》评)
似藐姑仙子。(清代红学家涂瀛《红楼梦问答》评)
玻璃世界人争羡,忽露芙蓉面。绿鬟肩阁一枝梅,仿佛瑶台仙子扫花回。几乎又惹多情妒,不敢偷相顾。且凭咏古遣新悉, 一任莺莺燕燕语绸缪。 (清代红学家凌承枢《红楼梦百咏图·薛宝琴·虞美人》评)
宝琴风度飘飘,无人间烟火气。譬诸诗家,宝钗为能品,宝琴为神品,小乔身份,固远胜大乔也。且以金玉之良缘,成诸人谋,孰若梅雪之佳出诸天然,天下惟天然者为难能而可贵耳。美哉宝琴,夫何修而到此!(清代红学家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评)
香车旧梦集怀来,吊古微词费索猜。才调无双人第一,红梅白雪艳花魁。(清代红学家姜淇《红楼梦偶得·碧纱十二梦》评)
《红楼梦》众写“艳”当首推宝琴,她才是真正的“艳冠群芳”。(红学家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评)
衍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