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窑泥陶是山东省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从南宋开始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至明、清达到鼎盛期,其泥陶制品在鲁南、苏北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日常生活用品,其制作工艺在山东境内广为流传,并被带到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古等地。
南宋时期,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率部在马亓山安营扎寨,薛家窑成为
红袄军抗金根据地。红袄军利用这里传统的烧制泥陶技术建窑开工,供部队所需,那时这里叫营子官庄。明洪武年间,从武阳迁来薛氏家族,这里的制陶业重新崛起,并且越来越红火,薛家窑出产的泥陶制品远近闻名,此地遂改名为薛家窑。
薛家窑出产的泥陶制品大部分是日用品,特别是在塑料制品还没出现之前,因泥陶制品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人们烧水、做饭、就餐、饮水大部分用的是泥陶。而制作泥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一把泥在师傅手中瞬间即成形状各异的泥陶坯体。
有关部门统计,薛家窑泥陶制作鼎盛时期,村里有120多个轮盘,近500人从事泥陶制作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泥陶制品逐渐被塑料制品、
金属制品替代。
泥陶的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拉坯技术全凭手感操作,年轻人不愿意学。加上泥陶制品利润薄,因此从事泥陶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少。薛家窑村能够熟练掌握拉坯技术的,特别是拉制烧水壶坯的只剩四五个人,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虽然曾经鼎盛时期的黑陶被现今耐用品所替代,但是人们还是对土陶情有独钟。因为土陶的材料是陶土,陶土制品无化学成分,无污染。泥陶制品中含有活性碳,对水有除碱滤清作用,泥陶餐具有吸收异味的功能。在鲁南、苏北卖牛、羊肉汤的小店大多用泥盆盛汤,因为它能去膻味,就是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