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钩,中国传统猜物游戏。戏者多为儿童老人。相传汉昭帝母
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
藏钩是中国民间守岁时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荆楚岁时记》:“岁前,又为藏彄之戏……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校胜负。”这个游戏据说是在汉武帝时创制的。汉武帝
钩弋夫人,本姓赵,河间人,据说她从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汉武帝路过河间使其双手伸展,手中现一钩。武帝娶她回宫,号“
钩弋夫人”又称“
拳夫人”。《三秦记》载,当时的女人纷纷仿效
钩弋夫人,攥紧双拳,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
藏钩戏是汉宫中极流行的近似于
射覆的一项游戏。这种“藏钩”姿态后来成为一种宴饮中的娱乐助兴节目。《风土记》记载了其玩法:“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则敌对,人奇则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一藏为
一筹,三藏为一都……藏在上曹即下曹射之,在下曹即上曹射之。”参加的人分为两曹,即两组,如果人数为偶数,所分的两组人数相等,互相对峙,如果是奇数,就让一人作为游戏依附者,她可以随意依附这组或那组,称为“飞鸟”。游戏时,一组人暗暗将一小钩(如玉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由对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
这种中国传统风俗流传很广,也富于趣味,恐怕和汉宫中流行的两队射钩有渊源关系,因为其玩法是十分相近的: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二曹,比较胜负。人偶即敌对,人奇即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称为飞鸟。一只小钩在众人手中传 递,曹人射知藏在何处,一藏为
一筹,三筹为一都,总计射中率高者获胜。《彩兰杂志》记载说,古人尚阴阳,九是阳数,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
中九,十九日为下九。每月下九即置酒宴乐,为妇女欢,称为阳会——所谓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达曙者。藏钩虽然以其闲情雅致为世人所喜欢,但一些讲究的禁忌的家族却是禁绝此戏,因为它不吉利。俗称:藏钩令人生离。据说,晋代的时候,海西公时,高朋贵戚会饮,席间玩藏钩戏,在众臂之中人们发现有一只奇特别样的手:修骨巨指,毛粗色黑。这是异象,举座皆惊。不久,这人即被桓大司马所杀。藏钩戏随着从宫中到民间的广为流传,渐渐引起了雅士文人的注意。
藏钩戏发展到辽代,衍而为藏阄戏,流行宫中,辽代的藏阄戏常在宴饮 时游玩。这一游戏还
郑重其事地编入了辽代的礼制之中,成为宴席必备的法 定节目。藏阄戏的玩法和藏钩戏相似:这一日,北、南朝臣常服入朝,皇帝临御天祥殿,朝臣依位赐坐;契丹人面向南,汉人面向北,分成两队行阄, 或五筹,或七筹;赐膳,食毕,全体起立;接着,又坐下行阄如初;到入夜时赐茶。如果皇帝得阄,臣下向皇帝进酒,皇帝赐酒众人共饮。当然,这套玩法是礼制的规定,不免生硬枯燥,毫无生气。实际上,席间的藏阄戏充满乐趣,欢声荡漾,笑语连天,滋味无究。有《
辽宫词》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