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乌
中药名
藤乌,中药名。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瓜叶乌头Aconitum hemsleyanum Pritz.的块根。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河北、湖北、四川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镇痛,搜风去湿,补肾壮阳之功效。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癣疮,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乳房肿块,高血压,冠心病等。
入药部位
块根。
性味
味辛,性大热。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镇痛,搜风去湿,补肾壮阳。
主治
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癣疮,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乳房肿块,高血压,冠心病等。
相关配伍
癣疮:藤乌,研末水调敷。(《中国药用植物纲要》)
用法用量
0.9-1.5g;或入散剂。每日1次。
使用注意
1、服药期间严禁烟酒,高烧患者及孕妇忌用。
2、本品中毒时出现全身僵硬、喉咙麻木、憋气等症状。解毒方法见乌头中毒解救法。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其块茎,洗净去粗皮,醋煮1小时,晒干研细末,或洗净去粗皮,石灰水泡2-3天,切片,晒干。
形态特性
块根圆锥形,长1.6-3厘米,粗达1.6厘米。茎缠绕,无毛,常带紫色,稀疏地生叶,分枝。茎中部叶的叶片五角形或卵状五角形,长6.5-12厘米,宽8-13厘米,基部心形,三深裂至距基部0.9-3.2厘米处,中央深裂片梯状菱形或卵状菱形,短渐尖,不明显三浅裂,浅裂片具少数小裂片或卵形粗牙齿,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浅裂;叶柄比叶片稍短,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总状花序生茎或分枝顶端,有2-6(-12)朵花;轴和花梗无毛或被贴伏的短柔毛;下部苞片叶状,或不分裂而为宽椭圆形,上部苞片小,线形;花梗常下垂,弧状弯曲,长2.2-6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下部或上部,线形,长3-5毫米,宽约0.5毫米,无毛;萼片深蓝色,外面无毛或变无毛,上萼片高盔形或圆筒状盔形,几无爪,高2-2.4厘米,下缘长1.7-1.8厘米,直或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近圆形,长1.5-1.6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唇长5毫米,距长约2毫米,向后弯;雄蕊无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5,无毛或偶而子房有柔毛。蓇葖直,长1.2-1.5厘米,喙长约2.5毫米;种子三棱形,长约3毫米,沿棱有狭翅并有横膜翅。8-10月开花。
生长环境
生于高山灌丛或树林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河北、湖北、四川等地。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稍弯曲,长1.6-5cm,直径1-1.6cm。顶端常具残茎或茎痕,表面深棕色,有皱纹及须根。质硬,难折断。横切面灰白色,粉质,木质部排呈五角形,形成层不明显。气微,味辛辣麻舌。以块根肥壮,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足,残茎及残根少者为佳。
药理作用
1、镇痛抗炎作用。
2、局麻作用。
3、对动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1 23:04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