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行成(ふじわら の ゆきなり,972年 - 1028年1月3日),日本
平安时代中期的朝臣,书法家。
一条天皇时代四纳言之一。右少将
藤原义孝之子,摄政
藤原伊尹之孙。官居
正二位、权大纳言。
藤原行成是当时的右近卫少将
藤原义孝之子,祖父是摄政
藤原伊尹。行成也是摄政家
藤原氏家族的一员。伊尹作为摄政太政大臣,是一位掌握宫廷权力的实力派人物,然而在行成出生那年的年底,伊尹便去世。而在行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义孝也因病辞逝,时年不过二十一岁。行成只能靠外祖父
源保光抚养。行成是在保光的桃园宅邸长大成人的。
在行成出生的那年,二十九岁的参议并兼任藏人头之职的
藤原佐理刚刚晋升为左中弁,而
小野道风已去世六年,从而行成和道风两位大师终生无缘相识。
长保三年(1001年),年方三十岁的行成就已经身肩参议要职了,虽在幼年时经历过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等家庭变故,但行成是在保光的庇护下成长的,加上他沮厚的性格和宽宏雅量,使得他比起三迹中的其他两逾——道风和佐理来,官运通达得多了。
藤原行成的书法后世称之为“权迹”(取“权
大纳言的笔迹”之意),与
小野道风的“野迹”、
藤原佐理的“佐迹”合成
书道“
三迹”。行成的书法活动,可根据他的日记《权记》(传存
正历二年至宽弘八年)来进行考察。长保三年(1001)七月,二十九岁的行成为内里殿舍诸门挥毫题字,是关于他书法活动的最初记录。长保五年七月,
题额新建的
紫宸殿、承明门、仙华门;十月,题字世尊寺;宽弘二年(1005)挥毫题写净妙寺。美福门及
法性寺的南门、北野宫的
大学寮等。宽仁元年(1017)题写
兴福寺的
龙华树院(现存
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还写了大量的
佛事供养愿文、屏风色纸等。
此外,行成还有王羲之尺牍
临本,《诗怀纸》《四言八句偈》《古文孝经·孔子传》等,以及草假名风格的和汉朗咏集、色纸、集切等诸多样式的书法。
从传存下来的行成的
墨迹中可以看出,其书风富有洗练、均衡及
中和之美,点画粗壮处显得富有充实感,内含筋骨,纤细处笔致精到入微,格调高古,后世称之为“权迹”。可以说,和样书风由
小野道风始见萌芽,经佐理进一步得到深化,至行成才宣告完成。当然,推进和样化书风不应仅仅归功于
三迹,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使然,是王朝贵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行成所完成的和样书风,又由他的子孙所继承,这一家传的书风被称之为“世尊寺流”,一直延续到
室町时代。“世尊寺”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行成的祖父
伊尹将自家的桃圆别墅改称为世尊寺。进入
镰仓时代之后,第八代子孙行能(1179—1251)又将其家名发扬光大。平安末期,从“
世尊寺流”分离出来的藤原忠通(1097—1164)作为“
法性寺流”的代表人物活跃于书坛。之后,又经过他的孙子良经(1169—1206)作为“后京极流”而得以展开。此外,
伏见天皇(1265—1317)的书法也继承了道风和行成的衣钵,被誉为历代天皇中首屈一指的能书家。其第六子
尊圆亲王(1298—1356)承其家学创立“尊圆流”,亦称“青涟院流”。从镰仓时代至
室町时代书法蓬勃发展起来,流派林立,“尊圆流”又承继青涟院的各门派,至
江户时代成为幕府官方书体——“御家流”。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从行成的书风中派生出来的。“三迹”创立和样书风,功不可没,它为以后的假名书法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与中国的“唐样”书法相对立的“和样”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