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夜月
厦门二十名景之一
厦门二十名景(即万石涵翠、大轮梵天、云顶观日、五老凌霄、太平石笑、天界晓钟、东环望海、金榜钓矶、北山龙潭、虎溪夜月、东渡飞虹、金山松石、青礁慈济、鸿山织雨、胡里炮王、筼筜夜色、皓月雄风、菽庄藏海、鼓浪洞天、鳌园春晖)之一
简介
厦门二十名景--虎溪夜月
虎溪岩,满山皆是巨石。明万历年间,嘉禾人林懋时爱石成癖,自比“石痴”,邀友出资到虎溪岩开山,朋友见难离去,他仍独自挖山不止,在一虎口形巨石之底挖出一个大洞,取名“稜层石室”,并自书“稜层”二字镌于洞顶,字径数尺,刚劲有力。石室里塑有一虎,吊睛白额,由伏虎罗汉赵乾驯养,因而又称“伏虎洞”。每逢农历十五,满月东升,月光照进伏虎洞,正好照在老虎头上,双目炯炯,形欲奔跃而起,十分神威。赵乾罗汉手擎镇虎环安坐虎旁,形成绝妙的“虎溪夜月”胜景。过了十五,月光北移,就照不进伏虎洞,自然也照不到老虎的头上了。因而每逢中秋佳节,许多市民争相一睹月夜老虎的风采,至今不衰。
名称由来
虎溪岩位于万石岩西南侧。虎溪岩间有古寺,称东林寺,又叫玉屏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屡经兴废,1984年重修。寺庙依山而筑,石穴为室,幽深险峻。虎溪岩有虎牙洞、夜月洞、夹天径、飞鲸石等诸胜。每年中秋,月光照到泥虎头上,只见它双目炯炯,眈眈注视洞外,令人望而生畏,夜间明月映照,令人有一种神秘色彩之感,为中秋赏月最佳处,虎溪岩故称“虎溪夜月”。
旅游特色
伏虎洞前的石穴,乳泉常流不断,形成小溪曰虎溪,溪上架一小桥叫“渡虎桥”,又名“仙人桥”,桥下乳泉一路逶迤,穿石罅,越寥花,入员当,汇于大海。可惜泉水早已干涸,所经之途已铺成大马路,就是虎园路。
从山门拾级而上,有巨石“先露一芽”,顺道“渐入佳境”,跨过仙人桥,“三笑”崖刻迎面而来。“三笑”,原出《庐山记》:庐山脚下有寺叫东林寺,寺前有条小溪曰虎溪,溪旁有座小山住着老虎。东林寺住持慧远,道学深遂,常有学者、名流造访叙谈。慧远送客以虎溪为界,如过溪,山上老虎就会吼啸。一日,慧远送陶渊明和道士陆静修出东林寺,边走边谈,十分投机,不觉过了虎溪,山上老虎立即昂首长啸,三人大笑而别。从此“虎溪三笑”传为美谈。厦门虎溪岩,也称“东林寺”,就因与“虎溪三笑”有关。
经过伏虎洞,直上“夹天径”,向左拐就是“虎牙洞”,扁平的“虎口”围以石栏,与虎牙无异,虎口中有“划然长啸”、“凌空一漱”题刻。题刻之下是石床、石椅可乘凉观景,眺望洞外风光。绕过“夹天径”,拐弯处巨石上刻“天启癸亥年十一月二十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这是明末攻剿荷兰殖民者的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攻剿红夷石刻下方就是白鹿洞寺了。白鹿洞寺以“白鹿含烟”的景名,列入厦门原“小八景”之一。
历史渊源
虎溪岩寺始建于唐,原名玉屏寺,规模甚小,代有兴废。至清康熙年间,庙宇失修,颓墙荒草,一副破落景象。福建水师提督吴英邀请晋江元飞和尚住持虎溪岩。元飞大兴土木,重建了大雄宝殿,增建了垂云楼、一啸亭、伏虎洞等。前后三十年苦心经营,使虎溪岩颇具规模,故《厦门志》称元飞为“虎溪岩的开山祖。”后来,厦门海防同知李暲又兴建了准提阁、弥勒殿、供佛泉、飞鲸石、渡虎桥等,盛极一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会泉法师又建“印月楼”。抗日战争期间,印月楼被日军炸毁,会泉偕弟子宏船法师去了南洋。文化大革命中,虎溪岩寺遭破坏成为废墟。改革开放后,新加坡佛教会会长宏船法师又重新募建,如今庙貌焕新,规模宏敞,黄琉璃镶嵌在巨石之间,甚是秀美。
参考资料
虎溪夜月.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5 20:31
目录
概述
简介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