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格
网络术语
虚拟人格指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刻意或无意的形成一个虚拟社区中的虚拟形象,形成一定的虚拟社区地位,并获得一定的虚拟社区评价。网络空间隐性埋名非常容易,这将带来惊人的后果,既有好也有坏。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匿名讨论个人问题,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收集有关性、疾病以及其他敏感话题的信息,因为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也可以试验一种新的人格面貌。男人可以男扮女装,小孩可以假扮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提出某种思想和想法之前,可以先将这些想法在网络中提出来征求意见。网络空间的自由和匿名也可能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过分的放肆和发泄等.
网络
我们这里探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的立命之源。首先澄清的是我们这里提及的我们要阐述的这个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是广义上的人格,这里的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和人基于网络技术所建构的系统。从人格到虚拟人格到计算机网络人格一步一步去定义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 我们这里在理解人格的含义主要是先从心理学意义上去理解。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G.奥尔波特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把人格研究状况介绍给美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某些公认的观点。奥尔伯特早期理论的创建主要受到哈福大学毕业后在德国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早期形成的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和相互联系,它的致命弱点是不能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而试图对它进行任何分解。它几乎完全忽视了潜意识心理。奥尔伯特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是那种我一直在渴求的但并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学”。事实上,奥尔伯特怀疑把科学作为人格信息的来源。他对文学和哲学看到的有关人类的描述感到更为满意。这并不是说,奥尔波特忽视科学方法提供的信息,显然他不是这样。但是,他并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的研究工作中被囿于科学方法之内。他认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而却是非科学的信息。不对它们加以利用是极为愚蠢和鲁莽的。
1937年,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还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最后得出了自己对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理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
那么我们这里要提出的虚拟人格可以从这个定义出发,尝试对计算机网络虚拟人格提出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要有现象学的倾向。而且虚拟人格,离不开人格,我们在定义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心理学倾向。
吉林大学李莉在其论文《论虚拟人格在网络中的传播》指出,虚拟人格是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人格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人格,因网络世界为其提供了可以存在与表现条件,而在虚拟主体的网络传播与交流活动中被表现出来的隐藏在现实人格背后的一套行为模式。虚拟主体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其虚拟人格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身份的假定性、行为的去抑制性、角色的多重性和存在的依赖性。
中山大学邓泽球、中南大学张桂群在他们的论文《论网络虚拟人格》指出,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抑的人格, 一类是平时崇敬的人格。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这本身也是一种压力, 使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尽情地展现真我的风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个性就会从此消失, 恰恰相反, 通常的情况反而是愈禁而弥强。这就好象是用高压锅煮水, 被压抑的气体的压强越来越大, 对锅的作用力也越来越大, 但锅的强度是一定的, 当作用力达到这一强度或者超过时, 就会发生爆炸。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 从而调节心理平衡。确切地说, 这种平时被压抑的虚拟人格并不是“ 虚拟”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机会有条件, 它就会表现出来。这里之所以也称之为“ 虚拟人格” , 主要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它并没有表现出来, 而主要是在网络交流中才表现出来, 一旦离开网络交流这一条件就不会表现出来, 它具有不稳定性及有条件性。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是指计算机的使用者在利用计算机为作为主要工具以及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所建构的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两者交合的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人格特征的具体现象、认知过程、处理方式等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可以在交合的系统之外具有同构性。
国内学者主要认为虚拟人格的主体限于网络环境,我们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虚拟人格进行的定义的时候,我们使用的工具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图灵从建构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抽象的机器:图灵机,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再到现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在不段的发展过程中,性能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完善。作为使用者的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也表现更加突出。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也正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我们给予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人格这样一个定义,是在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发展下,作为使用者的人类,利用计算机得到了更多便捷,而人类在计算机上也负载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精神气质和实质意义。
人类生活
这里在此给大家声明:
第一,虚拟人格并不是人格分裂;
第二,虚拟人格类似但不是精神分裂且具有人格分裂的一定特征。
好了带着这两点,我们接下来继续讲讲虚拟人格。
所谓虚拟人格,就是指以主观意识创造出来并赋予一定独立性格以及思考能力且被主观人格牢牢控制住生死的一种假定人格。
以计算机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在一台机器里拥有一个主要管理系统和一个附属分析系统,附属分析系统彻彻底底的被主要管理系统所控制,主要管理系统可以随意的删除并重新创建一个符合要求的附属分析系统。
同人格分裂一致,虚拟人格的身份、年龄、性格、性别都是主观人格所赋予的。
在主观人格足够强大*(1)的时候甚至可以赋予虚拟人格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的精神状况来供给主观人格观察和模拟,一个强大的、不易受到影响的主观人格甚至可以拥有并同时进行多个虚拟人格的创造和观察以及管理。
以更加通俗的角度理解虚拟人格,便是家中父母、学校老师经常教育的: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
通过对你认知的这个人在脑内进行该人物的人格创建,并赋予一定的条件再模拟事件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
插一句嘴,所谓真正站在别人角度想想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类的本能中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难以被打破的,即使自我认知被打破也会形成类似于人格议会的形式来继续控制身体,所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永远只能是在脑子里虚拟一个场景,然后根据你了解的这个人虚拟创造出来一个人物,然后赋予虚拟的事件,根据你知识的累积,想象能力以及人生阅历的推理判断这个虚拟的人的行动和行为。
在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下,一个人的身体里就像拥有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国家一样,这种人随时可以变化一个样子,男人,女人,老人,恶人,善人,只要他想得出来,模拟的出来,他自己就可以是这个人。
一个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既可以是社交多面手,也可以是隐藏极深笑面屠戮狂魔,当然也可以是宅男宅女(创造脑内伴侣),也可以是优秀侦探警察(通过推理创建出来的一个个假定犯罪嫌疑人)或者一个优秀的作家(笔下生动的人物其实全部都是活在作家脑袋那庞大的虚拟世界里的)。
哦,为了避免混淆,这里要着重说明一点:虚拟人格的创造并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大到百岁老人,小到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只要拥有基本的自我认知,那么谁都可以创造并拥有一个或以上的虚拟人格,而这个或者说这些虚拟人格若是与身体的性别相反的话,那么它们通常被称为:梦中情人。
同理,在自身条件足够强大的条件影响下,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也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懵懂无知天真无邪的小孩,起码从性格和行为上可以做到完美的转换。
我的导师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老师和一群人一起合作去制作一段CG动画,而CG动画中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个性活泼,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就在大家陷入僵局的时候,突然其中有一个优秀的动画师非常突兀的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变成了一个天真无邪性格活泼的小孩,于是在这个动画师的模拟下,这次的制作也是完整的落下了帷幕。
这也从侧面的证明了一个人的潜能究竟是多麽的让人畏惧,同样也证明了虚拟人格其实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注释:
*1:这里的足够强大是指;1.想象力,2.创造力,3.身体控制能力,4.人生阅历,5.知识储备能力,6.知识利用能力,7.运算能力的7个条件相加相乘所得到的结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12:06
目录
概述
网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