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有其表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成语出处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虚有其表”。
成语故事
萧嵩是
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
开元初年被任命为
中书舍人。
唐明皇对
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作文,最忌直接干犯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等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料想应该是相当周详了,于是走到萧嵩的坐席去查看,见他仅仅把“国之瑰宝”替换成“国之珍宝”,剩下的文字根本没有任何变动。明皇生气地令他离开,萧嵩只好惭愧地走了。
等到萧嵩一走,皇上便把诏书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到地上,说道:“这个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一无是处!”左右的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事实上,萧嵩并非那么窝囊。他尽管学问不好,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非常缜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唐明皇最终改变了自己对他的偏见,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萧嵩被任命为
中书令,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以珍贵礼品。
成语寓意
唐明皇懊恼地说萧嵩是虚有其表,暗指萧嵩虽然外表很漂亮,实际上并不行,写文章不太高明。实际上这只是一时情急之下的戏谑之言罢了。萧嵩后来的功勋证明,他位极人臣背后的才干,是很多人比不了的,唐明皇也对他刮目相看。这启示人们,做人要像落花生,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唯有真才实学,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赏识。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虚有其表的结构为动宾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该成语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形容有名无实。
运用示例
宋·
李九龄等《旧五代史·唐书·崔协传》:“协器宇宏爽,高谈虚论,多不近理,时人以为虚有其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
清·
沈起凤《
谐铎·镜戏》:“仆以君有胆力,故来一窥梗概,不谓空有其表,直一无胆懦夫耳。”
现代·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在这次战争中,戳穿了‘十四省联帅’是个虚有其表的纸老虎,守城者博得了‘勇将’之称。”
成语辨析
虚有其表—徒有虚名—秀而不实—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的意思是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秀而不实”的意思是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有名无实”的意思是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或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虚有其表”与“徒有虚名”等词都表示有名无实的意思,不过,“虚有其表”强调的是仅仅有漂亮的外表,其他都不行;“徒有虚名”强调的是声名远播,却没有什么本事;“秀而不实”强调的是学到的不过是皮毛;“有名无实”强调的是没有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