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松(生卒年不详),字叔茂,陈留(治今河南开封)。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汉九江太守
边让外孙。弱冠有才,历任中书郎、中书令。
虞松,陈留人(《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亦作“陈留虞松”;《述书赋》则称虞松是会稽人),是东汉九江太守
边让的外孙。弱冠时就有文才。
虞松曾跟随
司马懿征伐辽东,奉司马懿之命作檄文。破敌后,司马懿又令虞松作露布。辽东平定,虞松跟随司马懿返还,又被司马懿辟为掾,那一年虞松二十四岁。之后虞松担任中书郎、太守(虞松任职时间不明,与下文不存在先后顺序)。
嘉平五年(253年),东吴太傅
诸葛恪发动北伐,围攻合肥新城,蜀汉大将
姜维也出兵围狄道。司马师对虞松说:“现在东西两方战事都很危急,而诸将情绪低落,这该怎么办呢?”虞松回答:“过去周亚夫坚壁固守昌邑,而吴、楚联军自败;有的事情似弱而强,有的则似强而弱,这不可不详察啊。如今诸葛恪调动全部精锐部队,足以大肆侵犯,而他却坐守新城,是打算和我军决战。如果攻城不克,求战不得,兵士劳累,士气低落,势必自行溃退。诸将不愿直接出击,这反而对您有利。姜维手握重兵而悬军深入,与诸葛恪遥相呼应,抢食我方麦子,没有长期作战的根基。他认为我们全力对付东方,西方必定空虚,所以才径直进兵。现在如果派关中诸军倍道急行,出其不意,他必定退走。”司马师称善,于是令
郭淮、
陈泰率关中之众解狄道之围,又令
毌丘俭案兵自守,放任吴军攻打新城。最终果如虞松所料,姜维、诸葛恪都引军退还。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魏帝
曹髦于太极殿东堂宴请群臣。时任给事中、中书令的虞松与
荀顗、
崔赞、
袁亮、
钟毓等人讲述礼典,并议论帝王优劣之差。曹髦认为
少康优于
汉高祖,只是因为记载缺失才导致了争论,虞松进言:“少康之事,距今久远,记载太少,因此自古及今,无人为少康说话,让他的美德没有公诸于世。陛下既垂心远古,考证历史,又发德音,赞少康之美,让他美誉流于千载之上,应将此记录成册,永垂后世。”曹髦不敢当。
《全三国文》录虞松《
檄告公孙渊》。(注:此檄文出自《晋书》,但《晋书》并未明言是何人所作;《全三国文》按裴注“松从征辽东,宣王命作檄”,认为此檄为虞松所作。)
曹魏时期,
郑默担任秘书郎,考核旧时文章,删除多余浮秽之语。虞松当时为中书令,对郑默说:“而今而后,朱紫别矣。”
《
魏晋世语》记载,司马师曾令中书令虞松撰写一篇奏章,数易其稿之后司马师仍然不满意,要求虞松继续修改。虞松灵感耗尽,想不到再怎么修改,因此心中苦闷。
钟会发现虞松面露难色,向他询问原因,虞松如实相告。钟会看过奏章之后,只将全文改动了五个字。虞松看完心悦诚服,随即将修改后的奏章呈送给了司马师。 司马师问:“这段不像是你的修改,究竟是何人所为?” 虞松回答:“是钟会所为。我正打算向您禀告,既然您主动问起,我也不敢贪冒他的才能。”司马师说:“如此,这个人堪当大任,可以让他来见我。”钟会得知后,又向虞松打听司马师的才学,虞松说:“博学明识,无所不贯。”钟会于是闭门谢客,精思十日,之后才去见司马师,最终获得重用,还被称赞为“王佐之才”。
南朝宋史学家
裴松之认为:“钟会名公之子,声誉夙著,弱冠登朝,已历显位,景王(司马师)为相,何容不悉,而方于定虞松表然后乃蒙接引乎?设使先不相识,但见五字而便知可大用,虽圣人其犹病诸,而况景王哉?”
《北堂书钞·卷五十三》引《晋起居注》记载:“
元康六年以后,不常亲郊,经杂事难,制度废驰。太常虞松考正旧仪,死不悉备。”
严可均认为:“今考魏景初至晋元康,隔五十余年,盖别有一虞松也。”
小说《
三国演义》中,虞松为司马师主簿。诸葛恪、姜维起兵攻魏时,虞松向司马师建议不与吴军交战,等待其粮尽退走,然后出击;又建议重点防备蜀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