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居是“大学毕业生
低收入群体”居住在
城乡结合部的“聚居村”。他们像蚂蚁一样过着
群居生活,6、7个人租着一间狭小的房间,每天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他们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而“
聚居村”的床位,只要大约每月300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廉思历时2年,深入
唐家岭等地,经过大量的个案调研与数据分析,将这群人的生存状态撰写成专著《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该书于2009年9月出版发行,除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的推荐外,还吸引了诸如《北京青年报》、《文汇报》、《华商报》等大批媒体的关注。日前,关于“
蚁居族”的研究已被正式列为国家级课题。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
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
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
真实写照。
2010新年伊始,《蜗居》姐妹篇《蚁居》闪亮面市,让“
房事”再次成为流行阅读关键词。 ------“面对高房价,我们被迫颠沛流离,但我们永远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 ------“80后女孩不全是海藻,80后男孩不全是小贝,我们还有易可可和马一峰!” 所谓“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
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关注80后“
蚁族”生存状态,剖析当代“
房奴”现实生活,全国数十家知名媒体感动推荐 《蜗居》之后看《蚁居》!...
80后大学生马一峰和易可可,两人为了爱情和理想留在北京,加入“蚁居”大军。他们在租来的洞穴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他们像蚂蚁一样省吃俭用地供着一套小商品房,然而现实却迫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安家,离家,失去家,寻找家……是房子成就了爱情,还是爱情被房子绑架?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命运与房子互相左右,犹如呼吸与空气一样如影随形,面对高房价不可承受之重,年轻“
蚁族”何去何从?
高学历、低收入是“
蚁族”的尴尬,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像石缝下的野草一样在坚持,这种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力量,就是生命力。
作为一个房地产观察者,我见证了“
蚁族”这个词汇产生的过程以及它成为流行性公共话语的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
房东王太太的公寓里有五个小屋,住着白领景兰和她的男朋友张晓军、一边复习考
律师资格证一边打工的丁一、来中国留学的美国人迈克、艺校毕业一直做群众演员想要当明星的尹天仇。老唐和他的女儿笑笑是他们最熟悉的邻居,老唐是
自由撰稿人。王若西是新搬来的房客,本想来到这个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却从第一天开始就状况不断屡屡受挫。王若西找工作未果,只能白天做导购,晚上做啤酒妹。在奋斗的过程中王若西干了和专业不相关的设计,却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取得成就。在同住蚁居公寓的日子里因各种事情她与房客们结下深刻的友谊,了解每个人的故事、苦
乐和理想。王若西与
丁一这一对欢喜冤家经过重重阻碍成为情侣,但当王若西最后面临爱情和事业抉择时,丁一选择放手让她继续去追寻她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