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娘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马头娘,中国神话中的蚕神。相传是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中国民间的桑蚕传说,流传年代久远,地域广泛。据《通俗编.神鬼》引《原化传拾遗》记载,古代高辛氏时,蜀中有蚕女,父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马。其母誓言:谁将父找回,即以女儿许配。马闻言迅即奔驰而去,旋父乘马而归。从此马嘶鸣不肯饮食。父知其故,怒而杀之,晒皮于庭中。蚕女由此经过,为马皮卷上桑树,化而为蚕,遂奉为蚕神。
传说起源
马头娘蚕神名。 《太平广记》 卷四七九“蚕女”条引《原化传拾遗》云:“蚕女旧迹,今在(蜀)广汉。今家(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宫观诸化,塑女子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按:蜀古蚕桑之地。蜀之开国君首称蚕丛,谓其功乃在教民养蚕。成都古有蚕市。宜蚕马神话之在蜀地流传且以为神而供奉之。旧时德阳县尚有蚕姑庙,庙绘壁画十六幅,写蚕姑事迹,大略如蚕马神话所述。参见“马明王”(31 页)、“蚕马”(262 页)。
蚕神在中国民间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
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远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
①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即为女身;尚未与马相联系。《荀子·赋篇》有赋五篇,其 四《赋蚕》中有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
②言蚕身柔婉而头似马。但《周礼 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是蚕与马同气。”贾公彦疏谓:“蚕与马同气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气也。”
③后人 据此将蚕与马相糅合,造出人身马首的蚕马神。最早记其事者,据称为三国吴张俨所作 之《太古蚕马记》,一般学者疑是魏晋人所伪托。其事具载于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云:“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 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 *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 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告其父。……后经数曰,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 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④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宋戴埴《鼠璞》卷 下《蚕马同本》条云:唐《乘异集》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马头娘,以祈蚕。…… 俗谓蚕神为马明菩萨。
中国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个姑娘的父亲外出不归。姑娘思父心切,立誓说如果谁能把父亲找回来,就以身相许。家中的白马听后,飞奔出门,没过几天就把父亲接了回来。但是人和马怎能结亲?这位父亲为了女儿,就将白马杀死,还把马皮剥下来晾在院子里。不料有一天,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又过几日,人们发现,姑娘和马皮悬在一棵大树间,他们化为了蚕。人们把蚕拿回去饲养,从此开始养蚕历史。那棵树被人们取“丧”音叫做桑树,而身披马皮的姑娘则被供奉为蚕神,因为蚕头像马,所以又叫做“马头娘”。
山海经.海外北经》和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亦载有相关传说。
历史故事
相传古代妇女骑马,并不骑在马背,而是坐在一侧,恐防人见之不雅观。因之野庙中所祀蚕神之马头娘神像,亦塑如此。此形似有两义,一依古时妇女骑马之惯例,二表神像塑造之美观。一马横列,女像坐在一侧,面正向外,殊为舒适。此农村中祀蚕之神祇,一称为马头王,与佛教中印度高僧马鸣无干。《通俗篇》云:“马明王蚕神也,即马头娘,明王乃神之通称。”马头娘塑像,是贵族妇人形式。其与蚕之关联,据《蜀图经》云:“高宗时,蜀有蚕女,父为人掠,唯所乘马在。其母誓之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马闻言振迅而去。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龁,父射杀之,曝其皮于庭。皮蹶然而起,卷女去,旬日皮栖于桑上,女化为蚕。每岁祈蚕者云集。蜀宫观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
禾中野庙所塑之像,不披马皮,盖有马在焉。其实蜀中祀蚕之神,不止仅谓马头娘。明《一统志》云:“蚕丛祠在成都府治西南……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养蚕,俗呼青衣神。”《华阳国志》云:“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
现代译本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如花似玉的商人女儿为找回久出未归的父亲,向家里的白马许愿:如果白马能找回她的父亲,她就嫁给它。不料白马闻言奔驰而去,不久就找回了她的父亲。然而人怎能与白马成婚呢?父亲得知此事,竟一箭把白马射死,剥下马皮晾在院子里。商人的女儿泪流满面地抚摸马皮,突然,马皮从竹竿上滑落下来,正好裹住了姑娘的身子。这时,天空乌云飘来,一阵旋风吼叫着穿过院子,把他们刮出门外。旋风过后,只见雪白的马皮紧紧地贴在姑娘身上,姑娘的头已变成了马头模样,她爬在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丝来。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种动物。它浑身雪白,总是用丝来缠住自己,因此大家就把它叫做“蚕”(缠的谐音)。并尊奉那个姑娘叫做“蚕神”,也有人叫它“马头神”或“马头娘”。许多年后,有人塑了一个姑娘骑在马背上的塑像,称它为“马鸣王菩萨”,而当时老百姓都喜欢叫她“蚕花娘娘”。
身世的猜测
《中国丝绸文化》一书中的两首中国民谣,称蚕桑之神马明王菩萨(也作马鸣王菩萨)出生地在义乌或东阳。有道是“山歌无假戏无真”,这些桑蚕歌谣经千百年来口碑相传积淀了许多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是历史经济和风俗文化的反映,因而颇有深入探讨与研究的价值。
《马明王》流传在海宁一带。“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义乌县。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王玉莲……”可惜此诗对马鸣王菩萨的身世所记过于简略,而流传在湖州地区的《马鸣王赞》则以叙事诗的形式出现,所记甚详。
“蚕宝马鸣王正君,蚕王天子圣天帝。听赞菩萨马鸣君,马鸣王菩萨进门来,身骑白马坐莲台。请问菩萨归何处,特来降福又消灾。菩萨妙法九霄云,方便慈悲救万民,观世音上广寒宫,马鸣王菩萨化蚕身。看蚕娘子不知蚕宝何处寻,蚕身出在婺州城。家住婺州东阳县,小孤村上有个刘氏女,每逢初一半月去斋僧。刘氏生下三个女,三位女儿貌超群。大女二女早完婚,惟有三女不嫁人。三女取名金仙女,年登十八正青春。青丝细发蟠龙髻,聪明伶俐赛观音。有朝一日身染病,看看病重在其身。三餐茶饭全不吃,一病不起命归阴。只有亲娘舍不得,买口棺材葬其身。葬在花园桑树下,浑身白肉化蚕身。上树吃叶无人晓,树头做茧白如银。凡人见了白茧子,是要收来传万村。男女见茧嘻嘻笑,上山采茧心欢喜。摘茧公公多欢心,请得巧匠就把丝来做。做丝须用拔温汤,做得细丝千万两,至今留下传万村。自有好人收好种,万古流传有名扬。冬天穿了浑身暖,夏天穿了自然凉。年年有个清明节,家家拜谢马鸣王。”
这两首中国民歌语言规整,歌词文雅,显然在民间艺人的传唱中得到过不断的加工、改造,因而积淀了浓郁的文化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义乌、东阳地区有关养蚕的生产知识和生产习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7 16:52
目录
概述
传说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