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为古代
行政区划,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设,两宋延续之;
元朝改为
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成都府,清代延续至民国初。辖境东起今
四川省
绵阳、
德阳、
简阳、
资阳等市,西至邛崃山、及
仁寿、
崇州等县市,北至
安州区、
茂县等县,南达
内江、
井研等市县。明清为四川省会。民国二年(1913年)废。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
蜀郡为
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罢京号。治
成都县、蜀县,
乾元元年(758年)改蜀县为
华阳县。唐设
剑南西川节度使驻此。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成都、
新都、
郫县、温江、
双流等市县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设立成都府,为
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
王小波、
李顺在成都附近的
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
益州。
成都府路改为
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北宋
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
明初,1371年(
明太祖洪武四年)又改置成都府,属四川行省。1376年(洪武九年),四川行省改置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属之。治成都县、华阳县。明代先后管辖:成都县、华阳县、
双流县、
郫县、
温江县、
新繁县、
新都县、
彭县、
崇宁县、
灌县、
金堂县、
仁寿县、
崇庆州、
汉州、简州、
井研县、资县、
内江县、安县、蒙阳县等。
清代仍府治
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下辖: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双流(今四川省成都市
双流区)、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
温江区)、
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新都区新繁镇)、
金堂(县治在今成都市青白江区
城厢镇)、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
郫都区)、灌(今四川省
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
彭州市区)、
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唐昌镇)、新津(今四川省成都市
新津区)、
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
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
广汉市区)共3散州。
隋郡废州存《隋志》:
后周置益州
总管府。开皇二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明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唐又为益州《
旧唐书》:武德初,置总管府。三年,改为西南道行台。九年,又改为
都督府。龙朔二年,升
大都督府。天宝初,复为蜀郡。至德二载,升成都府,并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以上皇幸蜀也。时又分
剑南为东西两川,此为
西川节度使治,后
分合不一。详见州域形势。
又《
新唐书》:成都城内有天威军,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改曰天征军。上元初,罢京,而府不改。五代因之前、
后蜀皆都此。宋
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初,复曰成都府亦为西川节度,又成都府路治于此。淳化五年,仍降为州。嘉祐五年,复故。元曰成都路至正中,
明玉珍伪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领州一、县二十五。今仍为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