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府,属
四川地区上
川东道,《宋史·光宗本纪》载,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禅位于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也是南宋第三个皇帝。随后,光宗按“潜藩升府”的惯例,于当年的“八月甲午,升恭州为重庆府”,光宗即位前的封地恭州,正式升格为重庆府。此即重庆得名之始。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兵分两路攻宋,东路下襄阳,西路出四川。次年,蒙军大举入蜀,横扫四川全境,全蜀“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此后数年,蒙军多次南下,骚扰四川各地。为了扭转危局,巩固统治,南宋政府从1239年起,先后派遣多批官吏到四川修补长江上游防线。
而作为两江之汇处,锁全川咽喉的重庆,在南宋政府抗元战争中地位凸显,如果重庆不保,蒙军就可顺江而下两面夹击南宋。为此,南宋政府派彭大雅为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驻节重庆,全面经营川东防务。彭大雅到任后,以重庆地位重要,毅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加强重庆防务,修筑重庆四周的城墙。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重庆府设置
四川南道宣慰司和
重庆路,立重庆路总管府,除录事司领巴县、江津、南川三县外,领泸、忠、合、涪等州及石柱宣慰司,属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于1357年率部由湖北进攻四川,先后占领四川各地,并于1363年在重庆称帝,定国号为“夏”,改元天统,建都重庆。史称“
明夏”。
1657年,重庆被纳入满清统治之下。清袭明制,并于重庆建镇,置总兵署,设分巡川东道署,以作为统治重庆地区的政权军事机构。重庆开埠后成为四川乃至西南最重要的商埠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