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路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划名称
夔州(kuí zhōu)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称。夔州路置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治所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宋会要》载:“成都西川路更名成都益州路,原西川路转运使马亮转任益州路转运使;增置广元利州路,原西川路转运副使张志言出任利州路转运使”。“奉节峡路更名奉节夔州路,原奉节峡路转运使丁谓转任夔州路转运使;增置三台梓州路,原奉节峡路转运副使李防出任梓州路转运使”。
北宋时期
变迁简史
乾德三年(965),北宋灭后蜀,改“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川峡地区初置成都“西川路”。
开宝六年(973),分成都“西川路”,置奉节“峡路”(《长编》卷14)。
至道三年(997),天下定制十五路:“一曰京东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东路,五曰陕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荆湖南路,九曰荆湖北路,十曰两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峡路,十四曰广南东路,十五曰广南西路。”(《长编》卷42)。其中,川峡地区循旧制,仍置“西川路、峡路”。
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路增置利州路;分峡路增置梓州路
宋会要》载:“西川路更名益州路,原西川路转运使马亮转任益州路转运使;增置利州路,原西川路转运副使张志言出任利州路转运使”。“奉节峡路更名夔州路,原奉节峡路转运使丁谓转任夔州路转运使;增置梓州路,原峡路转运副使李防出任梓州路转运使”。
至此,原西川路、峡路(即川峡两路)最终裂为“川峡四路”。
行政区划
一监:
大宁监:位同下州。开宝六年,以夔州大昌县盐泉所建为监。元丰户六千六百三十一。领大昌一县。
三军:
云安军:位同下州。开宝六年,以夔州云安县建为军。元丰户一万一千七十五。领云安县、安义监。
梁山军,位同下州,别称高梁郡。开宝二年,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军,拨梁山县来隶。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祐元年,还隶万州,寻复故。元丰户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七。领梁山县。
十州:
都督府:夔州,别称云安郡,曾置宁江军节度。元丰户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三。领奉节、巫山两县。
上州:
达州,别称通川郡。本通州,乾德三年改。元丰户四万六百四十。领通川、巴渠、永睦、新宁、东乡五县。
下州:
黔州,下州,别称黔中郡。元丰户二千八百四十八。领彭水、黔江两县。羁縻州四十九。
施州,下州,别称清江郡。元丰户一万九千八百四。领清江、建始两县,广积一监。
忠州,下州,别称南宾郡。元丰户三万五千九百五十。领临江、垫江、南宾三县。
万州,下州,别称南浦郡。元丰户二万五百五十五。领南浦、武宁两县。
开州,下州,别称盛山郡。崇宁户二万五千。领开江、清水两县。
涪州,下州,别称涪陵郡。元丰户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八。领涪陵、乐温、武龙三县。
恭州,下州,别称巴郡。旧为渝州。崇宁元年,改恭州。元丰户四万二千八十。领巴、江津、壁山三县。
珍州,本羁縻夷州,领乐源、绥阳两县及遵义砦。
南宋时期
变迁简史
北宋末期,播州土著杨文贵等献地归附,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的宋廷对新收土地无暇顾及,一时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州县设而复废,政区变动较大。
到了南宋之时,天下稍定,中央政府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夔州路的辖区有所扩大,时领有“府三:重庆,咸淳,绍庆。州八:夔,达,涪,万,开,施,播,思。军三:云安,梁山,南平。监一:大宁。绍兴三十二年,户三十八万六千九百七十八,口一百一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八。”
行政区划
一监
大宁监,同北宋
三军
云安军:同北宋
梁山军:同北宋
南平军:同北宋
重庆府:本恭州,后以高宗潜藩,升为府。
咸淳府:本忠州,咸淳元年,以度宗潜邸,升府。新增丰都龙渠两县,并北宋时三县计五县。
绍庆府:本黔州,绍定元年,升府。新领七个羁縻州。
八州
夔州:建炎三年,升夔、利兵马钤辖淳熙十五年,帅臣带归、峡州兵马司
达州:南渡之后,新增通明县。
涪州:同北宋
万州:同北宋
开州:同北宋
施州:同北宋
播州:别称乐源郡。大观二年,南平夷人杨文贵等献其地,建为州,领播川、琅川、带水三县。宣和三年,废为城,隶南平军。端平三年,复以白绵堡为播州,三县仍废,嘉熙三年,复设播州,充安抚使。咸淳末,以珍州来属。领乐源县。
思州:政和八年建,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宣和四年,废州为城及务川县,以务川城为名;邛水、安夷二县皆作堡,并隶黔州。绍兴元年,复为思州。领务川、安夷、邛水三县。
元朝时期
变迁简史
有元一代,开始施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本为第一级行政区划的夔州路开始隶属于四川行省,其疆域也较大程度缩水。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总管府,以施、云安、万、大宁四州隶焉。二十二年,又以开、达、梁山三州来属。户二万二十四,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二、州七。州领五县。”
行政区划
一司:录事司(置于路、府所在地的管理城市民政的机构)
二县:奉节(下县)、巫山(下县)
七州
施州:下州,领建始一县
达州:下州,元至元十五年,隶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隶夔路。领通川、新宁二县。
梁山州:下州,本梁山县,宋升梁山军。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领梁山县。
万州:下州,领武宁县
云阳州:下州,宋置安义县,后复为监。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领云阳县。
大宁州:下州,宋时为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领大昌县。
开州:下州。沿袭宋制。
历史地理
两宋时期,以奉节夔州路都督府为三峡周边区域最高行政中心,三峡奉节一带的城市群是川东行政中心主要集聚地。今三峡地区围绕奉节周边的其他区县(城口还没出生除外),包括巫溪县(大宁监)、云阳县(云安军)、万州区(万州)、开县(开州)、忠县(忠州咸淳府)、梁平县(梁山军)、秭归县(归州)、恩施市(施州),直属奉节夔州路管辖!而且这些二级行政区也都各自有多个下属县,足见宋代的奉节及其周边的三峡地区曾是一个人口及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繁荣地区。
编年简表
南宋夔州抗蒙(元)编年简表
1234年(端平元年)---南宋大军端平入洛,宋蒙败盟。
1235年(端平二年)---窝阔台汗兵分三路,开始侵掠南宋。
1236年(端平三年)---蒙军袭蜀,四川制置使赵彦呐逃遁夔州,四川“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
1237年(嘉熙元年)---蒙军沿大巴山谷道南下,纵深突袭夔州路后方,破夔州白帝关,后被夔州水军击退。
1239年(嘉熙三年)---蒙军兵分两路侵掠夔州路,一路围堵重庆,一路攻陷路府夔州。宋廷急诏援夔,最终光复夔州。
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擢升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遣副手彭大雅筑重庆城,彭大雅派部将甘闰于钓鱼山筑城。
1241年(淳祐元年)---成都宋将田世显开门降蒙,四川安抚制置使陈隆之遇害。
1242年(淳祐二年)---夔府迁治白帝城,乃支撑全蜀安危“八柱”之一,南宋政权“蔽吴之根本”。同年夔路策应司成立。
1243年(淳祐三年)---孟珙旧部余玠入蜀,补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继续先前孟珙择险筑城、耕战治蜀之策。
1246年(淳祐六年)---孟珙病逝,宋廷特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1251年(淳祐十一年)-余玠趁蒙古已多年内乱之机,收复蜀地,一路北伐兴元。
1253年(宝祐元年)---余玠守蜀日久,刚愎自用,被宋廷以余晦撤换,死于非命。同年韩宣出任遥郡防御使,驯守夔州。
1254年(宝祐二年)---李曾伯出任四川宣抚使、京湖制置大使,进驻夔州,总领两大战区防务。同年重庆余晦被撤换。
1257年(宝祐五年)---蒙哥汗正式下诏灭宋。蒙古侵宋由抄掠转为以全面占领宋土为目的。
1259年(开庆元年)---蒙哥汗围攻钓鱼城,亡,蒙军撤返。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1260年(景定元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继续征伐南宋。
1262年(景定三年)---忽必烈以“据夔”为取蜀突破点,重点进攻夔州。夔州提刑郑子发率军攻打蒙军蟠龙山城失败。
1263年(景定四年)---夔州安抚使徐宗武铸夔门铁锁,建卧龙山堡囿,备战抗蒙。同时蒙古开始扶持成都经营周边。
1265年(咸淳元年)---夔州都统王胜大败蒙古东川帅府军于李市、沙平两地。
1266年(咸淳二年)---夔州总管张喜率军救援开、达二州,再次大败蒙古东川帅府军。
1271年(咸淳七年)---忽必烈在大都称帝,国号大元。同年元廷将四川行省治所从兴元首次迁至成都。
1274年(咸淳十年)---元军在长江上搭建浮桥,截断宋军水路往来。夔州宋军虽多次出击争夺,均失败。
1275年(咸淳十一年)-夔州安抚使张起岩率军反击元军,一举收复开州,因功加封福州观察使
1276年(景炎元年)---南宋灭亡。而夔州继续抗元,安抚使张起岩孤军救援万州,遭遇元军截杀,败回夔州。
1277年(景炎二年)---湖北元军自三峡溯流而上,攻掠夔州至太原坪。
1278年(景炎三年)---重庆守将赵安降元,张钰突围被擒。川鄂元军会师白帝城下,夔州被迫投降,宋蒙(元)战事结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2 13:19
目录
概述
北宋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