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三村隶属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
沙井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
蚝二村、
沙二村、
沙三村、
石围村、
德丰围村。1992年,蚝业大队根据自愿原则,将村民按蚝业养殖和农业种植进行分配,其中愿意从事蚝业养殖的村民分配至蚝一村、蚝二村、蚝三村和蚝四村,愿意从事农业种植的分配至沙一村、沙二村、沙三村和沙四村,蚝三村由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沙井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沙井公社蚝业大队;1959年,属西海蚝业公社;1961年,属沙井公社蚝业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沙井区蚝业乡;1986年10月,属沙井镇蚝三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2004年,属沙井街道蚝三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养沙井蚝为主。1980年以后,传统养蚝业逐渐解体,蚝田污染严重,生产日渐式微。而今沙井蚝的异地养殖已获成功。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金融投资。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904人,其中男性426人,女性478人;80岁以上58人,最年长者92岁(1男1女)。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000人。
历史文化
村民姓氏
地方方言
传统建筑
该村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后部是卧室,卧室有楼廊。三合土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80年代以后,传统民居被拆,新建楼房。
现存宗祠有陈氏宗祠,位于沙井大街,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作大规模重修,占地面积910.44平方米,宗祠前建石围墙,南北两侧各设院门;布局为五开间四进三天井,有前堂、中堂、后堂、后楼。中堂屏风上悬挂“义德堂”匾额,后堂设有神台。以方圆石柱承担梁架,屋顶船形脊,布局严谨。陈氏宗祠中有楹联“凤集高冈伫看文明天下;龙蟠沙井行将霖雨苍生”,书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匾额“义德堂”书于清代。
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位于沙井大街342号,原为成立于1955年的沙井蚝厂,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设有机房、锅炉煮蚝室及烘干车间、晒场,是当时广东省最大的蚝业加工厂。当时,沙井蚝厂所在的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得到了进京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机会。后在沙井蚝厂原址建立了沙井蚝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字的“国务院奖状”,以及养蚝、制蚝设施等一批文物展品,2011年蚝文化博物馆被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习俗
蚝三村普通人家的年俗基本与沙井附近村落大同小异。每年农历九月十三祭祖日,陈氏族人会前往陈朝举墓进行祭拜。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食品有端午粽(咸蛋肉粽、碱水粽)、油角、炒米饼和麻花(作为年货)。
公共设施
松福路、西环路经过该村。1958年通电,1980年通自来水,1986年通电话,1987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纪90年代末通互联网。村内有蚝业小学,设6个年级,18个班,2015年底在校学生约900人,教职工50人。有蚝沙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约120人,教职工15人。村内建有丰泽园社区小区广场和丰泽园活动中心,设有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和图书室(藏书约1.5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