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
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最早记载于《
山海经》。
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据《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
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
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考古学家发现陕西
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的蛊雕有相像的地方。这类造型带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蛊雕,前半身是
鱼鹰的形貌,后半身则为鱼类。从颈部下方开始,由羽毛过渡到鳞片,胸前伸出单片鱼鳍。蛊雕的身体结构和
鲑非常像,从胸鳍上方的肩胛骨上长出分支,形成翅膀的骨骼。而头骨上有两个骨枝凸起,外面套着一层螺旋状角质,内部中空。
蛊雕身体笨重,头部偏小,双翼展开的长度超过身长,肌肉强劲有力,爆发力很强。蛊雕的翅膀收起来的时候紧贴身体两侧,羽毛与鳞片同色,有防水功能,能和鱼身融为一体。蛊雕飞行能力较强,但没有脚,不能在岸上停留,而且身体必须保持湿润,所以不会离开水域太远。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有角,叫起来像婴儿啼哭。《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
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蛊雕生活在
鹿吴山下的
泽更水中,该区域植被稀少,但矿产丰富,因此泽更水里富含多种矿物质,水中多玉石。蛊雕偏好碱性水域,喜好有水革遮蔽的河水,会刻意躲避直射的阳光。
蛊雕为肉食动物,平时会捕食水中的鱼类和贝类,和鲑一样在夜间捕食。它们的叫声音调较高,尾音扬起,像是婴儿啼哭。蛊雕一般不会攻击人类或相对大型的动物,但在食物比较匮乏的季节,它们会长时间潜伏在河岸边的草丛或河床上的细沙里,一旦有人或动物路过,就飞扑上去,攻击猎物脆弱的部位,一击致命。成功之后,它们不会立即享用猎物,而是将沉重的猎物拖进水中藏匿起来,作为粮食储备。
蛊雕只有到冬眠时才开始寻找合适的洞穴,其余时间只寻找草木,簧密L勺岩石缝隙栖身,在冬眠时,它们会先在洞穴罩贮俘好一部分食物,然后进入洞穴,封好洞口,用水草和翅膀裹住身体,进行冬眠。
《
山海经·南山经》记:“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