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是鹰形目、鹗科、鹗属的仅有的一种中型
猛禽。雌雄相似。体长51-64厘米,体重1000-1750克。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
羽冠。头的侧面有一条宽阔的黑带,从前额的基部经过眼睛到后颈部,并与后颈的黑色融为一体。上体为暗褐色,略微具有紫色的光泽。下体为白色,胸部的暗色纵纹和飞羽,以及尾羽上相间排列的横斑均极为醒目。虹膜淡黄色或橙黄色,眼周裸露皮肤铅黄绿色,嘴黑色,蜡膜铅蓝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动物学史
鹗是
卡尔·林奈在其18世纪的作品《大自然》(Systema Naturae)中描述的众多物种之一,被命名为”Falco haliaeetus“。鹗属(Pandion)是鹗科(Pandionidae)家族的唯一成员,过去仅包含一个物种,即”鹗“(P. haliaetus)。法国动物学家玛丽·朱尔斯·塞萨尔·萨维尼(Marie Jules César Savigny)在1809年描述了鹗属。
大多数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该物种是世界性的和同种的。一些专家将鹗分为两种:西部鹗和东部鹗。该物种一直给分类学家带来一些困惑,但在这里它被视为鹗科家族唯一活着的成员,而这个家族在其传统位置上被列为
隼形目的一部分。
其他分类也有将该物种与
鹰科的”鹰“和”雕“一起归与于鹰科,鹰科本身可以被视为构成隼形目的主体,或者与
隼科合并为隼形目。”
鸟类DNA分类系统“(Sibley-Ahlquist taxonomy)将其与其他昼行猛禽一起放置在扩大的
鹳形目(Ciconiiformes)中,但这导致了不自然的共生动物分类。
根据“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在2013年发布的的《世界鸟类名录》(3.4版),隼形目中隼和鹫之外的归入鹰形目(Accipitriformes)(约有二百五十余种)。有鹰科、蛇鹫科、鹗科与美洲鹫科四科。此后,鹗的分类就归于鹰形目了。
形态特征
鹗是中型
猛禽,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
羽冠。头的侧面有一条宽阔的黑带,从前额的基部经过眼睛到后颈部,并与后颈的黑色融为一体。上体为沙褐色或灰褐色,略微具有紫色的光泽。下体为白色,颏部、喉部微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部具有赤褐色的斑纹,飞翔时两翅狭长,不能伸直,翼角向后弯曲成一定的角度,常在水面的上空翱翔盘旋,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和翼下覆羽同翼角的黑斑,胸部的暗色纵纹和
飞羽,以及尾羽上相间排列的横斑均极为醒目。
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头顶至枕缀暗褐色纵纹较粗密而显著,上体和翅下覆羽褐色,具宽阔的淡褐色羽缘。下体白色,胸部斑纹较成鸟少而不显著。
虹膜淡黄色或橙黄色,眼周裸露皮肤铅黄绿色,嘴黑色,蜡膜铅蓝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鹗与其他昼行猛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它的脚趾等长,跗骨呈网状,爪子呈圆形,而不是有凹槽。鹗和猫头鹰是仅有的外趾可逆的猛禽,这使它们能够抓住猎物,前面有两个脚趾,后面有两个脚趾。当它们抓住滑鱼时,这尤其有用。
大小量度:体重♂1000-1100克,♀1750克;体长♂513-560毫米,♀583-645毫米;嘴峰♂30-33毫米,♀36-41毫米;翅♂445-482毫米,♀510-530毫米;尾♂207-235毫米,♀235-246毫米;
跗蹠♂51-67毫米,♀53-9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或开阔地,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冬季也常到开阔无林地区的河流、水库、水塘地区活动。经常栖息于岩石海岸、珊瑚礁或红树林沼泽。
生活习性
迁徙
中国东北为夏候鸟,南方为留鸟,其他地区为旅鸟或冬候鸟。迁徙时间春季于3月上旬到达繁殖地,9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南迁。
行为
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也常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水面缓慢的低空飞行,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息时多在于水域的岸边枯树上或电线杆上。性情机警,叫声响亮。它的外侧脚趾能向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两前两后,加上脚下的粗糙突起,可以象钳子一样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鱼的身体,然后飞到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岸边岩石上用利嘴撕裂后吞食。它平时常在水面上空缓慢地煽动两翅成圆圈状飞行,两眼注视着水中的鱼类,在距离水面30-90米之间时,还能够迅速地振动双翅,迎风悬停在空中,以便仔细地观察水中猎物的情况。发现猎物时,则两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两只长脚将鱼抓起,一边溅起高高的水花,一边用双脚提着“战利品”腾空飞起,还在空中抖落着身上的水珠,如同一个精神抖擞的“渔夫”一般。有时鱼见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本能地向深水中逃走,鹗就会立即潜入水中捕猎,直到1米以下,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个翼尖。
鹗在水面10-40米处拍打和滑行。当鹗发现一条鱼时,它会短暂地盘旋,然后向水面潜水。恰在碰到水之前,鹗将其腿向前摆动并向后弯曲翅膀,首先将脚伸入水中。鹗使用强力的,几乎水平的机翼拍打将自身及其猎物从水中提起。一旦浮空,鹗的脚会重新排列鱼,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使头鱼朝前。据推测,该位置使鱼具有更高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并且更易于携带。然后,鹗将鱼带到通常位于巢附近的栖息处吃。鹗通常从头开始到尾巴吃鱼。在繁殖季节还为伴侣和后代提供食物的雄性通常会消耗掉至少一部分鱼,然后再将剩余的鱼交付给雌性。鹗不会捕捞鱼。如果一条鱼大于鹗自身则会将其丢弃。鹗通常不需要喝水。鱼肉提供足够的水以满足其需求。
食性
鹗在猛禽中由于食肉动物而不同寻常。它们的饮食几乎只包括鱼(≥99%的猎物)。它们通常是机会性的,会吃掉浅水或深水表面附近的任何鱼类。北美的研究已记录了80多种鹗的猎物。但是,在给定区域中,可能有2或3种常见物种占主导地位。
鹗在其潜水的24%至74%中捕捞鱼。成功率受个人能力、天气和潮流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在鹗的中年期和天气平静时,狩猎成功率最高。尽管绝大多数猎物都是活鱼,但人们观察到鹗有时会吃其他食物。这些包括鸟类、蛇、田鼠、松鼠、麝香鼠、海螺,甚至是小鳄鱼(密西西比鳄鱼)。关于鹗吃腐肉的报道很少。然而,据观察它们也吃死去的白尾鹿。
分布范围
原产地(留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圣尤斯特歇斯、萨巴、博内尔)、波黑、博茨瓦纳、巴西、文莱、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哥伦比亚、刚果(金)、刚果(布)、古巴、库拉索、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摩纳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属)、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亚美尼亚、澳大利亚、中国、爱沙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立陶宛、蒙古、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联邦(欧洲区、东亚区)、所罗门群岛、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非繁殖地:阿尔巴尼亚、哥斯达黎加、捷克、瓜德罗普岛、关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荷兰、北马里亚纳群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乌拉圭、维尔京群岛。
旅鸟:阿富汗、比利时、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直布罗陀、匈牙利、伊拉克、约旦、黎巴嫩、黑山共和国、北马其顿、巴勒斯坦国、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尔维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季节性不确定:圣巴托洛缪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游荡:百慕大、法罗群岛、格陵兰、冰岛、马尔代夫和塞舌尔。
中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西藏为夏候鸟,北京、河北、山东、山西为旅鸟,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为冬候鸟,海南为留鸟。迁徙时间大致为春季于3月上旬到达东北繁殖地,9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中国南方通常为2-5月,在东北地区大多为5-8月。雄鸟和雌鸟配对以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鹗的婚飞别具一格,雄鸟首先在空中翱翔,身体呈一个很陡的角度,爪子上紧紧地抓着一条鱼或者一根骨头,一边吃力地飞行,一边摇晃着双脚,有时甚至向后倒着飞行,同时发出一种激昂的叫声。雌鸟则高声地应和着,与雄鸟一起上下翻飞。通常营巢于水边的树冠之上,也在水边的悬崖峭壁和岩石上营巢。在食物丰富的地方,会有很多巢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据说在一个面积不到1200公顷的区域上就曾发现300多个巢。
巢都是用粗大的树枝搭成,如果繁殖成功和无干扰,巢可多年使用,甚至有使用长达18年的巢,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巢材,因此巢的结构较为庞大。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灌木枝、枯草等堆集而成,内铺以树皮、枯草、羽毛和碎纸。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多至4枚的。
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灰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亲鸟轮流参与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卵期为32-40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2天后才能离巢。亲鸟对巢中的雏鸟关怀备至,如果有大型的雕类、鸥类天敌企图偷袭,就会飞到巢的上空,作出摇摆不定,似乎就要摔下来的样子,同时发出“切利利,切利利”的叫声,分散天敌的注意力,直到把它们引走。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鹗在欧洲的物种数量估计为8,400-12,300对,相当于16,700-24,600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14%,因此,对全球人口规模的初步估计是119,000-176,000只成熟个体。2013年估计,全球数量为500,000只,相当于333,000只成熟人口。总体数量位于100,000-499,999只成年个体中。
趋势论证:截止2015年,在过去的40年中,该物种统计在北美经历了巨大的显著增长(在40年中增长了1,100%,相当于每十年增加84.2%;繁殖鸟调查和/或圣诞节鸟计数的数据:Butcher and Niven 2007)。但是请注意,这些调查所涵盖的物种不到北美物种总数的50%。在欧洲,物种数量规模估计正在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相关文化
诗经
经专家考证,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
诗经·国风》之《
周南·关雎》篇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句中的“雎鸠”,亦称王雎,据考证就是指鹗,以鹗之雌雄相互应答声“关关”来暗喻男女爱情。
名词
中国古人对于神态威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推荐人才称为“鹗表”或“鹗荐”;形如鹗爪的枝条“鹗爪”;像鹗那样伫立不动称为“鹗立”。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
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
神话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钟山山神
烛龙有个叫鼓的儿子,和另一个叫钦丕的家伙合伙将一个叫祖江的天神杀死在昆仑山的东南方,黄帝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将他们杀死在钟山南面的瑶崖。钦丕戾气不散,化做一只像雕的大鸟,白头红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纹,鸣叫的声音像鹄,它出现在世上,世上就一定会有大的战乱。”这东西就叫做鹗。
新闻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1月4日报道,芬兰北部一座湖面上上演了鹗一次捕到两条
鳟鱼的惊人一幕,这一幕恰好被一直蹲守在旁的俄罗斯摄影师拍摄了下来。
照片中,鹗眼神坚定,飞速朝目标猎物飞去,在飞出水面的一瞬间,它的两只爪各抓住一条鳟鱼,翅膀完全张开,翼展足足有1.8米宽,且十分有力。49岁的俄罗斯业余摄影师伊戈尔已经在此等候有好几个小时,捕捉到这一幕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因为通常情况下鹗要尝试6到7次才可能成功捕捉到猎物,像这样一次出动就捕到两只猎物的情况十分罕见,而且鹗的速度非常快,就使得拍摄更加困难。
不同于其他鸟类,鹗爪子类似橡胶质地,便于它们牢牢地抓住猎物。对于拍摄过程,摄影师伊戈尔表示,由于在拍摄过程中很难明确鹗攻击的方向以及最后飞离水面的方向,所以想拍好这样的照片,他每天必须从早上5、6点一直等到晚上8、9点,等待好的拍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