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图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物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1972 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遗存中,曾出土了一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盆,其中与蛙纹相组合的还有鱼纹。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半圆形,圆圆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圆点,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其逼真的程度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由此看来,中国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有栩栩如生之感,富有逼真的表现形式。从年代上看,半坡期的碳十四测定结果为:公元前 4770±u65297X35—4290±u65298X00 年之间。可见,在距今约 6000 年前后的中原先民,在鱼图腾崇拜的同时,也有蛙图腾崇拜。在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师赵村遗址获得了一件非常精致的蛙纹图案②,圆头大眼,圆体用网状纹覆盖,四肢弯曲,所描绘的蛙纹特征具有形象化,充满了动感,蛙纹的写实性比较完美,非常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
① 林新乃:《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98 页。
②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纪略》,《文物》1961 年第 11 期。
① 张锡禄:《白族对鱼和海螺的原始崇拜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4 年第 1 期。
② 《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1990 年第 7 期。
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半山、马厂期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后期,表现在蛙纹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很大的差异,马厂期的蛙纹图案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前期较为逼真,后期则趋于抽象,而且与人体比较接近,这更体现了人与蛙之间的关系。当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马厂期时,蛙纹图案变成了抽象化。1975 年,乐都柳湾出土了一件蛙纹瓮,两耳上部为蛙纹,用双圆圈表示蛙头,蛙纹作风比较特殊①。1974和 1977 年,民和县出土了两件蛙纹壶,腹部主体纹饰是蛙纹间两个大圆纹,两蛙足相连,具有马厂类型早期蛙纹的显著特点。
另外,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的蛙纹图案②。可以看出,此时此地的蛙纹已经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纹饰图案,具有人型蛙纹的特征,从而使蛙纹高度变形。
图腾崇拜,同样可以从民族学的材料中找到例证。壮族至今还有一种青蛙节,据说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为青蛙祭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青蛙死了还要特意安葬③。
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关于蛙图腾崇拜的遗迹。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山区,有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苏龙部落的布耶、布更、石脚等氏族,均认为自己起源于青蛙,并将它作为氏族的名称。凡属同一个图腾的成员,都认为是共同图腾的后裔,彼此如一家,不准互相通婚,如果犯了图腾的禁忌,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视为人类的女帝王,据说就是从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人类始祖母“女娲”的名称,就是蛙图腾的名称。
① 《青海彩陶》,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
② 《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③ 如鱼:《蛙纹与蛙图腾崇拜》,《中原文物》1991 年第 2 期。
有人认为“娲”与“蛙”同,女娲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①。也有人认为“女”与“雌”义同,“女娲”即“雌蛙”之意。说明女娲似为雌蛙图腾神,后来其名演变为“女娲”②。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娲声,古蛙切”。可见,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③。壮族的图腾中有蛙,黎族的图腾中也有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3 15:5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