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转鼓,陕西省咸阳市
乾县民间舞蹈,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蛟龙转鼓,属明代嘉靖年间的宫廷乐舞。《梁氏族谱》佐证,乾县王村镇梁氏世祖梁世明,在第七代出了一个在朝为宦官的梁忠,在朝廷的51年里梁忠学会了朝贺乐舞和转鼓艺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愈古稀,告老还乡,遂将鼓舞艺术带到民间,以王村镇为中心世代相传。因鼓壁周围饰有“蛟龙”图案,并以鼓作舞,鼓之舞之,故名为“蛟龙转鼓”。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蛟龙转鼓是大型民间广场表演的鼓舞艺术,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乐器有鼓、锣、钹、号俱全,表演者头饰金冠,脸戴面具,身穿宫廷古装,足蹬马靴,雄姿英发,威风八面。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只敲打,而不转舞;表演“转鼓”时,场面变形,指挥者居中,号手站立两旁,多面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锣居中后排,钹分立左右两侧成月牙形,乐手们边鼓边舞,举棰亮钹,东蹦西跳,左旋右转的变化“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形”等鼓阵。
音乐舞步
蚊龙转鼓共分三个乐章:首先长号引鸣,好似龙吟虎啸,随之锣鼓、铹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欲跃,称之为“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表演者以舞蹈动作随之腾跃旋转,犹如蛟龙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称为“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曲调变化有“风搅雪”“长流水”“十样景”等;表演者在转鼓时跳跃的舞步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单翅等舞蹈动作。
艺术特点
蛟龙转鼓表演起来声势磅礴、催人奋进、耐人寻味、具有秦地之雄风,秦人之剽悍,秦韵之风采。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主要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钹转”。跳的动作分异地跳:转的动作又分自转和公转。这也正是蛟龙转鼓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特色。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蛟龙转鼓作为视听艺术,具有显明的音乐美感,节奏欢快,悦耳动听,催人奋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青睐,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趣、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舞蹈,从服饰到舞姿,它是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形式的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对研究中国鼓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具有独特价值。它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承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蛟龙转鼓表演甚少,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难以看到,改革开放后,部分中青年忙于务工赚钱或做生意,同时他们艺术欣赏角度也发生转变,流行音乐占据了他们的文化主流,造成表演队伍极不稳定和后继乏人,身怀绝技的老鼓手、老号手,有的年老病故,有的年事已高,所剩无几,使他们世代相传的绝技面临失传。
社会影响
1958年,蛟龙转鼓荣获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
1985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所和陕西省集成办公室联合录制蛟龙转鼓形象资料。
1993年、2004年央视《民族风情》和《华夏文明》栏目组先后分别拍摄“蛟龙转鼓”,在央视播发。
蛟龙转鼓连续多年选调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和“中西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多次被陕西省文化厅调赴多省市和兵马俑、乾陵等地表演。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咸阳市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上,壮观的场面和精彩的表演,鼓出秦人的精神风貌,舞出中华民族之魂,受到许嘉璐副委员长及海峡两岸与会文化专家的好评,被誉为“中华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