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总科
蜂,膜翅目昆虫,有2个科,分别为胡蜂科及蜂族。蜂通常指所有蜜蜂总科的所有昆虫。蜂有嚼吸式口器;前胸不发达,中胸有膜质的翅,前后翅均具有多个闭室,后翅具扇叶;臀叶存在;除少数种类体光滑裸露或具金属光泽外,大多体被羽状绒毛或毛带;采粉器官发达,着生于后足各节或腹部腹板上。
动物学史
蜂是一亿年前从细腰胡蜂进化来的,变异的胡蜂改变了肉食性习性,变为素食性习性,同时蜂是农作物、牧草、果树及很多经济作物传粉昆虫。
养蜂酿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饲养蜂。
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形态特征
蜂,膜翅目昆虫,有2个科。蜂有嚼吸式口器;前胸不发达,中胸有膜质的翅,前后翅均具有多个闭室,后翅具扇叶;臀叶存在;除少数种类体光滑裸露或具金属光泽外,大多体被羽状绒毛或毛带;采粉器官发达,着生于后足各节或腹部腹板上。
蜂前翅具2~3个亚缘室,口器嚼吸式,适应吸食花蜜。触角雌12节,雄13节。前胸不发达。腹部可见节雌6节,雄7节。雌性腹部末端具螯刺(少数无),雄性腹部末端的外生殖器构造因科而异,是比较重要的分类特征之一。除少数的种类体表光滑仅具少量绒毛和金属光泽外,大多数蜜蜂均被有各色羽毛或分枝状绒毛。
雌性蜂采粉器官发达:比较原始的分舌蜂科、地蜂科和隧蜂科,在后足基节、转节和腿节上有长毛;条蜂科的腿节和胫节毛刷发达;社会性的蜜蜂科后足胫节和基跗节扁平,其两侧缘由长毛组成花粉筐,用以携带花粉;切叶蜂科的毛刷位于腹部腹面。雄性无采粉器官。寄生性种类体毛简单,无采粉器官。一般体长2~30余毫米。卵小,长卵圆形,光滑,精孔周围有花纹,乳白色。幼虫体粗肥,C型,无足,无单眼,不活动,口器和触角均退化,体色淡。蛹为离蛹。
生活习性
蜜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
家养蜜蜂一年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
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花形、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分为,社会性、独栖性、过渡性类型和盗寄生性。其生活在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有复杂的行为和高效的联系方式。群体中通常只有一只雌性蜂产卵,其余成员大部分是工蜂。多数以花蜜为食。
社会性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
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雌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在社会性与独栖性之间存在一些复杂的过渡类型,隧蜂属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但是不同种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缘隧蜂为群居类型,个体间有社会分工,形态上(内部解剖)也略有区别,断带隧蜂是几个雌蜂同居一巢,但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上的差异;软隧蜂有社会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内,到6月中旬出现下一代较小的雌性个体(又称辅助蜂)时,它们与辅助蜂同筑新巢,贮备蜂粮。但辅助蜂不交配,只产发育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份出现与雌蜂个体等大的雌雄后代,原来的雌蜂和辅助蜂相继死去。雄蜂交配后当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这类蜜蜂与典型社会性蜜蜂的不同处在于,雌蜂于产卵前已准备好蜂粮。
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生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分布范围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蜂在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取决于蜜源植物而分布。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河谷和山地。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生活在吉林长白山温带阔叶林东方蜜蜂个体较大、体色较黑,与日本、韩国的东方蜜蜂较为相似。
繁殖方式
蜂王与雄蜂婚飞交配后每天产卵2000枚。工蜂的寿命在春季平均35天左右,夏季约为30天,雄蜂寿命最长为3—4个月。
下级分类
蜂通常指所有蜜蜂总科(Apoidea)的昆虫,有2个科,分别为胡蜂科及蜂族。蜂通常指所有蜜蜂总科的所有昆虫,和蚂蚁同属膜翅目,普通蜜蜂只是其中一科,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物,并在为虫媒花授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蜜蜂总科(拉丁学名:Apoidea)为膜翅目的一个总科,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该总科包括11科约1.5万种,分布遍及全球,其中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膜翅目昆虫形态变化很大,与其他昆虫主要区别有:①具有咀嚼式口器,一些蜜蜂为咀吸式口器;②具翅者有膜质翅2对,前大后小,飞行时以翅钩联接;③雌虫具衣鱼型的产卵器;④触角显著,一般9节或9节以上,有些小蜂减少,少数种仅3节。
膜翅目全世界分布,从干旱的沙漠到潮湿的沼泽地,从北极附近的冻原到热带地区的雨林,几乎各种陆地生境中都有其足迹,已知10万多种,估计至少有25万种。是昆虫纲中大类群之一,然而却是人们研究得最为薄弱的昆虫类群之一。
膜翅目是昆虫中进化最为高级的类群,也是一个十分多样化的昆虫类群。叶蜂、树蜂、锯蜂、瘿蜂、小蜂、蜜蜂、蚂蚁和胡蜂等都是本目昆虫。共有两大类群,即:广腰亚目Symphyta(如叶蜂和树蜂等)和细腰亚目Apocrita。细腰亚目又分两类:针尾部Aculeata(胡蜂、青蜂、蜜蜂和蚂蚁等)和寄生部ParasitiCa(如姬蜂、瘿蜂和小蜂等)。
膜翅目中的大多数为益虫,少数为害虫,对人类十分重要,许多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全变态。总科下分11科:分舌蜂科(Colletidae)、短舌蜂科(Stenotritidae)、低眼蜂科(Oxaeidae)、地蜂科(Andrenidae)、隧蜂科(Halictidae)、准蜂科(Melittidae)、栉距蜂科(Ctenoplectidae)、双刷蜂科(Fideli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条蜂科 (Anthophoridae)和蜜蜂科(Apidae)。
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有关其他蜜蜂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末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实际上养蜂人使用的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大蜜蜂常筑巢于目标明显的高大阔叶乔木树干下或悬岩下,常离地面数十米,数群至数十群同筑巢于一棵树,少数为单一群。巢脾单一、大型、露天筑造,巢脾长0.5~1.2m、宽0.3~0.7m,子脾厚度约35mm,基部贮蜜区厚约100mm。雄蜂房与工蜂房大小差异不大,但雄蜂房封盖后高于工蜂房1~1.5mm。王台处于巢脾下沿。在西双版纳每年3~4月大量育虫,4~5月为分蜂期。 受蜜源植物状况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蜜蜂有迁飞习性。在云南南部,春季多在低海拔的坝区营巢繁殖,夏天和雨季有的迁至密林深处,秋冬在低海拔河谷地带越冬。在蜜源好、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里,也有定居数年而不迁飞的。
分类与进化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前胸窄、前胸背板两侧与翅基片隔离较远。但因食性不同,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社会性生活方式的出现,“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对于研究本总科的进化情况都有重大意义。
主要价值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传粉,产量可增加几倍至20倍。据美国报道,蜜蜂为洋葱传粉增产效果甚为明显。
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相关文化
人们常把蜂作为勤劳的象征,借蜂来歌颂辛勤的劳动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0:4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