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蜂(拼音:fē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简牍文字。“蜂”是昆虫名,种类很多,有蜜蜂胡蜂叶蜂等,通常指蜜蜂。蜂喜集群行动,所以“蜂”又比喻成群地,如:蜂拥。
文字源流
形声字。“蜂”字在《说文解字》的“古文”中写作“𧒒”(图1),小篆正体作“蠭”(图2)均作上下结构,形符都从“䖵”,声符则篆文从“逢”、古文从“夆(féng)”。形符“”“”没有太大差异,都是表示会飞的虫子,声符“逢”“夆”音近,可以替换,皆表示音读,是不示义的声符。汉代简帛、碑刻文字所见隶书,继承篆文的二种构形。马王堆帛书《老子》“蜂”从“䖵”、夆声(图3),与《说文》古文构形相同;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已出现省“䖵”为“虫”的构形(图4),此又楷书字形“从虫、夆声”之所本,只是将结构改易为左形右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蜂”为正字,以“蠭”为异体。
《说文》曰:“蜂,飞虫螫人者”,所谓“螫人”也就是蜇人,“蜂”是一种昆虫名,有蜜蜂、胡蜂等。蜂多为群居性昆虫,所以,有不少用“蜂”字组成的词,都有纷然成群的意思,如《汉书·艺文志》:“蜂出并作。”是形容像蜂群那样倾巢而出。《史记·羽本纪赞》:“豪杰蜂起”,形容人下豪杰像蜂群那样齐飞,纷纷而起。“蜂拥而上”形容很多人一拥而前。像蜂成群而飞一样。但是《新唐书·高睿传》“突厥蜂悦”中的“蜂”,却与昆虫的“蜂”无关,而是“锋”字的通假字,当“锋利”讲。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䖵部】𢾭容切(fēng)
(蠭)飞虫螫人者。从䖵逢声。
𧒒,古文省。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三】【䖵部】
“(蠭)飞虫螫人者”注:《左传》:“蠭虿有毒。”按,《释虫》言土蠭、木蠭,无单言蠭者。许书则𧒘、蠃下云:“细腰土蠭也。”即《尔雅》之土蠭。然则此单言蠭,即《尔雅》之木蠭也。《本艸经》“露蜂房”,亦谓木上大黄蠭窠也。其房大者如罋,小者如桶。云露蠭,正对土蠭在地中言之。许谓土蠭为细要纯雄,其飞虫螫人者,则谓大黄蠭,并非细要纯雄无子者。《内则》《檀弓》谓之范,俗作𧍙,其子可食,故《内则》庶羞雀、鷃、蜩、范。
“从䖵,逢声”注:敷容切,九部。
广韵
薄红切,平东並 ‖ 丰声东部(péng)
蜂,虫名,出《苍颉篇》。又音峯。
敷容切,平锺滂 ‖ 丰声东部(fēng)
蠭,《说文》曰:“螫人飞虫也。”《孝经·援神契》曰:“蠭䘍垂芒,为其毒在後后。”
蜂,上同。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部】蜂;部外笔画:7
《唐韵》敷容切,音丰。与蠭同。《集韵》蠭通作蜂。
又薄红切,音蓬。《苍颉篇》螽蜂,虫名。字或作𧓶。
【申集中】【虫部】 蠭;部外笔画:17
古文:𧒒
《唐韵》《集韵》《韵会》并敷容切,音丰。《说文》:飞虫,螫人者。《诗·商颂》:莫予荓蠭。《左传·僖二十二年》:蠭虿有毒。《尔雅·释虫》:蠭,丑螸。又:土蠭。注:江东呼大蠭在地中作房者为土蠭,啖其子,卽马蠭。又:木蠭。注:似土蠭而小,在树上作房,江东亦呼为木蠭,又食其子。《尔雅翼》:蜂种类至多,其黄色细腰者,谓之穉蜂。又蜜蜂,人收而养之,一日两出而聚鸣,号为两衙,其出采花者,取花须上粉置两髀,或采而无所得,经宿不敢归房中。
又旗名。《左传·哀二年》:获其蠭旗。
又舟名。《拾遗记》:武王伐纣,有蠭状如丹鸟,飞集王舟,翼日南枭纣,名其船曰蠭舟。
又星名。《前汉·天文志》:杓端有二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蠭。
又与锋通。《前汉·韩王信传》:及其蠭东向,可以争天下。师古注:蠭,锋同。
《长笺》:逢二虫,会遭遇毒虫,意寓戒心也。隶书传省作蜂。《埤雅》:蜂,其毒在尾,垂颖如锋,故谓之蜂也。《集韵》:本作蠭,或作䗬、蚌。《韵会》:又作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虫”窄“夆”宽,顶部“虫”低,底部“夆”低。“虫”,扁“口”底部在横中线。“夆”,“夂”罩住“丰”;“夂”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八笔㇇(横撇)的撇尖轻接“虫”侧,撇尖、捺脚在横中线;“丰”,第一横在横中线下侧,第三横较长从“虫”下起笔,竖笔在竖中线右侧,与上部第七笔撇、第八笔㇇(横撇)相交点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5:2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