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虿有毒(拼音:fēng chài yǒu d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蜂虿有毒”。
成语典故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天,鲁国出兵讨伐邾国,占领须句,并护送须句的国君回国。
邾国,史称邾子国,曹姓、子爵,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地理位置约在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境内。
须句,又作须朐,春秋时期的小国,故址大约在今山东省东平县、梁山县一带,后被鲁国所灭。
鲁国公然武力介入他国争端,心怀不满的邾人于是出兵攻打鲁国。巴掌大的国家也来挑战大国,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鲁僖公非常轻视弱小的邾国,没怎么准备就去迎战。鲁国权臣臧文仲劝告说:“国家无所谓弱小,不能轻视。咱们没有准备,光靠人多力量大,还是有些靠不住。《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同靠近深渊,如同踩着薄冰。’又说‘要谨慎又谨慎啊,虽然说上天光明普照,但得到保佑不容易啊!’以先王拥有的美德,还不敢轻视困难、始终怀有戒惧心理,何况我们也是小国呢?大王你不要认为邾国弱小就不可怕。连小黄蜂、小蝎子都有毒,人们都惧怕三分,何况邾国一个国家呢?”
但是被自信冲昏了头的僖公根本不听。结果当年八月八日,鲁僖公带领军队与邾军在升陉交战,结果被邾军打得大败。惊慌失措的僖公连头盔都跑掉了,被邾军捡到,作为战利品挂在了鱼门上。
成语寓意
像蜂虿那样的小动物,其毒也可以伤人,因此不能轻视有害的小事。大事往往都是由小事发展而成,坏事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灾难,都是循着这条轨迹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好事、坏事都是沿着这个由小至大的过程在发展。好事当然可喜,坏事就要处处警惕初始的苗头。
《老子》有言:“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祸患中没什么比轻敌更严重了,古时候因为轻敌而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获得成功或者已经具备了某种能力以后,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其实也就是一种轻视别人的情绪。不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刚自用,轻视对手,否则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成语运用
“蜂虿有毒”指动物虽小,其毒伤人,不可大意。比喻不可轻视对方,疏于防患,必酿大害。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宾语。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皇甫嵩传》:“困兽犹况国乎?”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北魏·
温子昇《印山寺碑》:“永安之末,时各异谋,蜂虿有毒,豺狼反。”
南朝梁·沈约《
宋书·王景文传》:“蜂虿有毒,何可轻乎?”
唐·李大师、李延寿《
南史·陈本纪下》:“戊辰下诏曰:‘犬羊陵纵,侵窃郊,蜂虿有毒,宜时扫定。’”
宋·吴淑《虫赋》:“则有蚯蚓无心,蜂虿有毒,萤出腐草,蝎生朽木。”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雯青到此真有些耐不得了,待要发作,又怕蜂虿有毒,惹出祸来,只好纳着头,生生的咽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