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技艺,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蜡染在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历史非常久远。据专家推断,最迟在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据《后汉书·南蛮传》《
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斓”。《
隋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这里的“斑布”就是以葛苎棉为原料制成的色彩斑斓的布,其中蜡染是其重要的装饰手段。
西南地区最早用作贡品的手工产品就有蜂蜡和斑布。据记载,唐代“夷州(今凤岗)贡蜡烛10条,斑布,犀角,葛粉30斤等”一些久负盛名的西南少数民族蜡染布,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也受到历代汉族统治阶段的喜爱,宋代苗族的“点蜡幔”、瑶族的“瑶斑布”、溪州生产的“溪布”等都是向封建中央朝贡的主要物品。
到了宋代,文献中开始出现对蜡染的明确说法,如宋代的《
溪蛮丛笑》《
华阳国志》《西南夷传》《
元和郡县志》《
南史》等书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蜡染有很多记载。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部,入靛渍染,名‘点蜡幔’。”南宋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谈到夹板蜡染工艺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这些文献足以证明早在唐宋以前,蜡染已经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风行了。
明清以后,有关的记载就更多更详尽了。如明代《嘉靖图经》记载:“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清一统志》记述:“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贵州通志》引《广顺访册》云:“境内苗民,妇女在裙用蜡画布,花彩鲜明。”爱必达《黔南识略》卷十一云:“荔波董界里有’花瑶’。衣服用蜡染,挑花加以纹饰。”等等这些文献不但介绍了蜡染的工艺方法,也描述了蜡染的使用情况。
除了史志书籍记载外,不少文人的诗词中也有对蜡染的描述。如康熙时期贵州诗人田榕《黔苗竹枝词》中的“浓妆只因悬珠好,雾争如绘蜡精”;清嘉庆时甘肃武威人《黔苗竹枝词》中的”蜡绘花衣锦裙裳,振铃跳月斗新妆”’;清光绪年间贵州普定人刘韫良《苗族杂咏》中的:“满襟蜡绘花纹巧,染就花纹当绣裳”;毛贵铭《西垣遗诗》黔苗竹枝词100首中的“蜡花锦袖摇铁铃,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婉转作情语,铃儿心事最玲珑”;舒位《白苗》中的“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酬唱妹相思。蜡花染袖春寒薄,坐到怀中月堕时”。
工艺特征
纹样特点
安顺蜡染纹样主题涵盖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飞鸟、虫、鱼等自然动植物,以及龙、凤形象。植物纹样以花卉为主,例如牡丹、山茶和一些乡间野花,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取舍,互相搭配并以藤叶缠绕装饰,利用藤蔓的蜿蜒走向连缀所有花卉纹样,整幅蜡染作品空间丰满,生动自然;也有动植物纹样相互结合,如蝴蝶、枫叶;其次还有以图腾形象为表现元素,既有对图腾的神圣崇拜,又具有自然纯朴的装饰之美,充满情趣,反映了安顺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龙凤纹
安顺蜡染纹样不乏炫丽多姿的龙纹图案。龙是中国的原始图腾,在中原地区,龙是皇族的标志,是皇权的象征,多为头角峥嵘、尖牙利爪的威武形象。然而在安顺苗族蜡染上的龙纹,稚拙天真,憨态可掬,造型一般为牛头蚕身或牛头蛇身配以花草纹饰,苗族人认为龙是蛇、鱼、黄鳝、水牛共同组成的,能使四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宁。他们的龙纹形象并不固定,变化较多,有水牛龙、玉龙、蚕龙、盘龙、叶龙等,常于石榴花中设计蛇身蟠龙,其内涵除具有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还体现了苗族人们祈求子孙繁衍,平安幸福的愿望。
花草植物纹
安顺蜡染中花草植物题材纹样很多,许多是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的,主题主要有杏花、桃花、梅花、棉花、石榴、莲花以及一些山野藤蔓植物。这些花草植物在苗族妇女劳动时随处可见,伸手可及,她们通过想象,将纹样或写实或变形描绘在蜡染作品中,使之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情趣。在苗族妇女的衣裙、被面上常可见这些极富情感的植物纹样,上面寄托着她们的绵绵情思。
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有鸟纹、蝴蝶纹、鱼纹、马蹄纹、鸡纹、犬纹、虎眼纹、虎脚纹、蜈蚣纹、螺蛳纹等。鸟曾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欢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欢头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模拟,能确认其名,如锦鸡、喜雀、麻雀、燕子、斑鸠、孔雀等,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类,多以花草环绕其间,或张嘴啼鸣,或窃窃私语,形象生动。蝴蝶纹是苗族地区蜡染中特别流行的纹样,此类纹样既有写实也有抽象,千姿百态。同时苗族百姓也赋予了蝴蝶特殊的情感,相传他们的祖先姜央就是蝴蝶演化而来,因此,安顺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鸟纹,饱含着他们对祖先的崇拜意识。
同样,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后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如汉族的“鲤鱼跳龙门”,纹样象征显达高升,鱼纹和莲纹组合寓意“年年有余”等。而安顺蜡染中的鱼纹却更多赋予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其作品中的鱼纹躯体肥硕,有些腹内有小鱼或鱼籽,传达出浓厚的生殖崇拜信息。
几何纹
安顺布依族蜡染纹样中的几何纹多为自然物象的抽象变形。主要有螺旋纹(水纹)、圆点纹、花叶纹、铜鼓纹、瓜米纹、马蹄纹等,多采用四面均齐、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结构严谨,点、线、面变化有致,主次分明,以求得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既能抓住物象的特征,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能力。螺旋纹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是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描绘,在安顺苗族蜡染中这种螺旋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是特有的传统纹样,又被称为“涡纹”。此外,苗族蜡染作品中的“铜鼓纹”是一种最为古老的纹样,铜鼓是少数民族在祭祀、娱乐和战争中使用的,是祖先极为尊崇的重器。铜鼓纹内涵实质是“太阳崇拜”,以同心圆的形式排列,模拟苗家铜鼓,中心圆代表铜鼓的中心,辅以锯齿状、针状、瓜米状(以点的形式构成,象征五谷)、万字状等装饰纹样。
色彩风格
安顺蜡染多以蓝白色为主调,一般为蓝底白花纹样,且蓝色面积较大,并通过染画技巧产生浅蓝色,作品及富有设计感。安顺仡佬族,喜欢在布底上多次涂上蓝色,以增加颜色深度,这样深蓝色花纹与白布底相对照,分外悦目。此种蓝白色调的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安顺苗族蜡染还有贵州十分少见的彩色蜡染,着色运用了多种植物染料与蓝靛相结合,如红花、黄栀子等,在蓝色与白色中喜欢加红、黄等颜色,美观,色彩对比鲜明、艳丽具有刺绣般的效果。
节日里,妇女会着盛装的彩色蜡染上衣,开襟无扣,衣身衣袖为红、黄两色卷草纹蜡染,纹样纤细柔美,显得艳丽华贵。安顺坝苗传统的彩色蜡染“上轿衣”,其衣襟和前襟均为红色蜡染马掌纹,衣身有绿蓝黄等色,由于染料取自天然植物,纯度不高,经染后,各色相杂呈现美丽的复色效果,置于深蓝的主调上,格外和谐醒目,有跳动闪烁之感觉,具有迷幻般的悠远意境和古拙美。这种红色染料是由一种叫“红刺子”的植物提炼的。21世纪,“上轿衣”由于染色工序较为复杂,已改为刺绣制作,“红刺子”也难以找到了。现在,家家户户用家环花来染黄色,每到春天,高大的家环树开花了,便可采花煮水染色,染成黄色后又套染浅蓝,黄色便转为草绿,再混入其他色成各种间色,安顺蜡染的色彩丰富可见一斑了,安顺花苗的蜡缬纹,既有单色的,又有于同一布面上,染绀、黄、赤等各色者,此种蜡缬之法,对于苗族来说,被视为一种非常技术。
蜡染艺术色彩的魅力除了纹样造型美之外,作为防染剂的蜡功不可没,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的裂纹,随着色彩的深入,自然生成虚实变化效果,使布面呈现丰富的肌理——“冰纹”,因而富有韵味。
工艺流程
制板
少数民族艺人把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图案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用大头针沾上蓝墨汁,把图案一针一针地刺在白布上。
画蜡
用铜片制的蜡刀蘸上正在加热的蜂蜡顺着刚刺好的图案重新勾一遍。
填色封蝟
用植物染料(这道工序一般做彩色蜡染时才运用,如红、黄、绿等)把蜡染画所需要的颜色填在相应的位置,然后进行封蜡。封蜡就是用蜂蜡把填好颜色的地方重新盖一遍, 这样可以分清图案的界线;使两种颜色不会混合在一起。
蓝靛染色
将封好的蜡染画投人染缸多次染色,直至蓝色深度满意为止。
脱蜡
经高温水脱蜡,反复漂洗,一幅完整的蜡染成品制成。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王月圆,女,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蜡染技艺,序号:05-2737,申报地区:贵州省安顺市。
保护措施
2017年11月24日,安顺市蜡染协会“锦绣计划”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开班仪式在合力城大黔门蜡染城浓重举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安顺市文化馆(安顺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获得“蜡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蜡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衍生作品
2017年7月4日,劳伦斯・许携安顺市《山里江南》30余套华服作品亮相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以贵州蜡染、苗绣等技艺为基础的高级“定制时装”呈现给全世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