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是
蝗科蝗属的昆虫动物,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后腿肌肉发达,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强大的弹跳能力使它们成为跳跃能手。
形态特征
蝗虫是蝗科蝗属的昆虫动物,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后腿肌肉发达,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强大的弹跳能力使它们成为跳跃能手。
近种区别
土蝗是指除
飞蝗以外的其他蝗类,其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群落结果和发生危害特点有所不同。如
中华稻蝗、
短额负蝗等。
蝗虫食物范围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林木及杂草的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
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米以下)。
生活小环境:草丛环境。
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东亚飞蝗的发生地在中国分布区域极广,从北纬42°以南直至南海和云南,西起甘肃南部和四川,东至渤海、黄海沿岸和台湾等地。其中,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即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中下游的低洼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五省与天津市及其所属县是其主要发生地。
飞蝗食性很杂,主要取食禾本科和
莎草科植物。最嗜食
芦苇,
稗草和
红草(荻)等杂草。栽培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也喜食。大发生缺乏食物时,也能危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农作物。飞蝗以成虫和若虫(蝗蝻)咬食植物的叶片、嫩茎和幼穗等植物地上的所有绿色部分。
栖息环境
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生活习性
蝗虫是植食性昆虫,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
甘薯、
空心菜、
白菜的叶子等,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
重大经济损失。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
大垫尖翅蝗等。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之分,具迁飞性,蝗虫几乎都有典型的保护色,平时多数栖息于植物丛间。
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分布范围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
繁殖方式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仅诸如
日本黄脊蝗、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在1年中发生的世代数,取决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例如
亚洲飞蝗在中国分布区1年发生1代。东亚飞蝗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分布地区为2代,而江、淮河流域的高温干旱年份则为3代或不完整3代;华南地区4~5代。中华稻蝗在长江及其以北地区1代,江南则为2代。
蝗虫一般每年发生1~2代,绝大多数以卵块在土中越冬。成虫寿命40~60天。
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以东亚飞蝗为例:
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
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头部: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胸部:
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腹部:
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
听觉器官。
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
组织细胞完成的。
卵块及卵:卵块黄褐色,长筒形,长45~61毫米,中间略弯,上部略细,上部1/5部分为海绵状胶质,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有胶质黏附。每块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圆锥形,稍弯曲,长6.5毫米,宽1.6毫米。
若虫(蝗蝻):共5龄。5龄蝗蝻体长26~46毫米。触角24~25节。前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盖住中、后胸背面,前翅芽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狭长并为后翅芽所掩盖,翅尖指向后方。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
调控网络。
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
食用价值
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
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理想的食品。
药用价值
蝗虫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超过鸡蛋。
[性能]味甘、辛,性温。
[参考]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钙、磷、铁、铜、锰、
维生素A、B等成分。
[用法]煎汤,炒食,或研末。
[附方]
茴香炒飞蝗:蝗虫30克,小茴香6克。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
本方用蝗虫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气健胃。用于
脾虚气滞,脘腹满闷胀痛,饮食减少等。
蚱蜢散:蝗虫焙燥,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
小儿惊风。皆取该品止痉挛,息内风。但均属治标(缓解症状)之法,宜与治本对因的药物配用。
蚱蜢钩藤汤:蝗虫10只,钩藤15克、薄荷叶10克。加水煎服。
源于《百草镜》。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止痉,薄荷叶疏散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挛。
蚱蜢汤:蝗虫30只,加水煎汤,分3次服。
蝗虫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超过鸡蛋。
食物营养成分
物种危害
蝗虫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灾害性昆虫。危害历史之久、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危害之严重超过各类昆虫,是因为蝗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农作物等植物吞食干净。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为
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万平方千米,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中国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樟木地区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虫。
中国已知蝗虫在10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
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危害的蝗虫主要有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稻蝗、蔗蝗Hieroglyphusspp. 和尖翅蝗Epacromiusspp.等。危害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
短星翅蝗、苯蝗、
负蝗Aractomorphaspp.等。
棉蝗和负蝗可危害棉花。
竹蝗Ceracrisspp.可严重危害竹林。在广大牧区,危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戟纹蝗Dociostaurusspp.、小车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 以及意大利蝗等,大发生时可严重危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公顷,涉及9省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80万公顷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80万公顷以上。蝗虫又肆虐河南,受灾面积237.5万亩,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4000余只/平方米,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虽然已经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须加强扫歼并监测夏季残余成虫的产卵区域,准确了解并掌握秋蝗发生和水、旱发展趋势与气象动态,并及时做好秋蝗和三代飞蝗的防治工作,以减少飞蝗发生的面积与数量。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甘、晋、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与滨湖地带。新疆的塔城地区1983~1984年和1986年均发生群居型飞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群居型飞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头/平方米,发生面积约5.15万公顷。新疆蝗虫受灾面积达3005万亩,在塔城阿勒泰地区密度达每平方米上万只。
西藏飞蝗在西藏于1928~1952年间,曾有45处发生蝗灾,1846~1857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飞蝗先后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萨、林周和达孜等地暴发危害,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1988年6月19日,米林县强那区发生群居型西藏飞蝗1000多亩,并飞越雅鲁藏布江危害青稞。1999年,在拉萨、日喀则等地部分地区也发生了高密度的飞蝗蝗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10多省部分稻区发生稻蝗460多万平方百米。竹蝗对南方竹林危害达300万平方百米以上。至于中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各季草场的蝗虫,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最大发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可达2000多万平方百米。近十几年来,常年受灾面积约460多万平方百米,实际防治面积约100万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中国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均发生了高密度蝗群,发生面积达数百万公顷以上。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区上报的蝗虫发生面积约4000万亩,发生蝗虫种类主要为
意大利蝗、戟纹蝗、
西伯利亚蝗、
黑条小车蝗等,发生密度600~8000头/平方米,个别地区可高达10000头/平方米。各蝗区已经分别采取超低量制剂、
微孢子虫、招引粉红椋鸟和牧鸡治蝗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亚仅由澳大利亚灾蝗的大发生就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万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来,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种蝗虫同时猖獗发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美国西部的17个州,每年因草原蝗虫所造成的草场损失约为800万美元。1999年在俄罗斯的中部、东西伯亚南部等20多个州、里海附近以及与哈萨斯坦接壤等地区,已有100万平方百米农田遭到蝗虫袭击。
防治方法
应强调前期提前预防,压制为主,后期灭杀为辅,实施飞蝗的可持续治理。即积极发展和改善检测预警技术水平,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传递,改造治理蝗虫的发生基地,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时用药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虫种群的形成。
改造蝗区生态环境
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利用好当地优势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蝗虫种群的能力。
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对重点内涝蝗区可采用“上粮下鱼”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抑制飞蝗种群密度。对较稳定的蝗区,可通过飞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强草场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盖度。
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一般将严重发生的蝗虫防治适期定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防治指标:东亚飞蝗的防治指标为夏蝗0.3头/平方米,试行0.45头/平方米。
喷雾或喷粉。
马拉硫磷+二线油、锐劲特超低量喷雾剂等用于飞机超低量喷雾。卡死克、马拉硫磷原油、来福灵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喷雾。
毒饵诱杀。当药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时,用毒饵诱杀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
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其他内容
据日本NHK新闻网2014年8月18日报道,日本发现了一只通体粉红的蝗虫。据昆虫专家介绍,这只蝗虫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非常罕见。据报道,这只蝗虫身长约2厘米,是小翅雏蝗的幼虫。茂木立志在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这只粉色的蝗虫。昆虫研究员介绍说,小翅雏蝗一般呈褐色或灰色,蝗虫之所以呈现粉色,可能是由于身体发生了突变。
2022年8月,密歇根州立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蝗虫不仅能“嗅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差异,还能区分不同的癌细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