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鱼
鲟科鳇属动物
蝗鱼,属鲟科,学名中华鲟,俗称腊子。产在黑龙江的主要是达氏蝗,为冷水性鱼类。背灰褐色,腹部灰白而略黄,体为圆筒形,无鳞。头大,口小,吻尖突。整个体形与爵鱼相似。 达氏鳇软骨鱼类,物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是全世界惟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 此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
简介
鲟蝗鱼是黑龙江,松花江的珍贵名优鱼种
达氏鳇为底层鱼类,喜欢分散活动,成体多在深水区,很少进入浅水区。幼体在河道浅水区及其附属湖泊、泡沼中育肥、生长,平时栖息在大江的夹心子、江岔等水流缓慢、砂砾底质的地方。
达氏鳇性成熟年龄较晚。雄性为12龄以上,雌性为16-17龄,一般怀卵量为25万~400万粒,平均为100万粒。 达氏鳇为长寿型鱼类,平均在40~50龄以上。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寿命长,是淡水中最大型鱼类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最大个体长达5.6米,体重达1000千克以上。
鲟鱼,学名长江鲟,产在黑龙江的主要是史氏鳄,俗称七里浮子,或作七里附,醉鲤浮子,《盛京通志》作奇尔富,亦称屈尔富.原音七里浮辰,为鲟鱼之满族称谓;赫哲语称克日夫晨.鲟鱼,俗称沙腊子.似蝗鱼,鼻细白,最明显的区别是鲜鱼口小,口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吻的形状有很大变异,有的呈锐三角形,有的象矛头.口前方有两对须横生并列.吻腹面须前方有七个洗状突起,故名七里浮子.背黑褐色或灰棕,腹部银白色.正因鳃鱼与蝗鱼体形相似,所以人们常将两种鱼统称为鲜鲤鱼,而在过去的方志文献中或单称为鲜鱼,或单称为蝗鱼,但以合称者居多.
生活习性
觅食游动活跃,一年四季觅食,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性成熟的个体,在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达氏鳇性情凶猛,为大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幼体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有长吻型和短吻型两种类型。
记载
鱼之称,在辽金时代就已盛行.另外鲜鱼或鲜蝗鱼在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处又被黑斤,济勒弥人通呼为麻勒特,或麻特哈鱼,这在曹廷杰的《西伯力东偏纪要》中有详细的记载.
(《柳边纪略》).这里的混同江系指松花江(亦有指黑龙江者),虎尔哈河即今之牡丹江.
这说明清代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都有鲜蝗鱼生长.民国时期鲜鲤鱼在松花江中也是很
多的.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现在牡丹江已根本没有鳄蝗鱼的踪影了,松花江还偶尔能
见到,但亦属凤毛麟角了.不过有件趣闻,犹能给人们留下一点难忘的记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内某报载,佳木斯附近松花江段有一头牛在江边饮水,被一条鲜蝗鱼咬住牛角不放,牛退鱼进,最后将鱼拖出水面,被附近农民打住,足有三五百斤(仅凭记忆).
2000年人冬时节在嘉荫县永安,新发两村因黑龙江水浅而捕获的长3米重130公斤的大
蝗鱼是定居性的底层,肉性淡水鱼,不作长距离徊游,主要栖息在大江夹心子,江汉等
水流稍缓,砂砾底质的地方,喜欢分散活动.黑龙江中黑河市的小乌斯力,黄旗营子,萝北
县的肇兴江段,同江,抚远间的勤得利农场江段为鲜鲤鱼的丰富水域.鲜蝗鱼冬季在大江
深汀处越冬.达到性成熟的最低年龄为16年,据文献记载蝗鱼寿命可活百年.蝗鱼大
者二三丈,小者二三尺,重二三百,三四百斤,大者千余斤.
1979年勤得利农场曾捕获一条长390厘米,重1002斤的蝗鱼,年龄为54龄.据有关方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黑龙江捕过的接近千斤或超过千斤以上的大蝗鱼共有12尾.1961年在嘉荫曾捕到一尾大蝗鱼重1 200斤;1965至1982年在逊克共捕获3尾千斤左右的大蝗鱼;;1965至1982年在勤得利农场,共捕获4尾千斤左右的大蝗鱼;1986年在漠河捕获一尾蝗鱼重900余斤;
1961至1984年在萝北农场(今名山农场),江滨农场分别捕获一尾重2 100余斤和一尾重1 120斤的大蝗鱼,前者堪称蝗鱼之冠.乌苏里江产蝗鱼不多,仅1951年在饶河蝗鱼窝子岛捕获一尾重1100斤的蝗鱼.1961年在嘉荫捕获的1200斤的蝗鱼,县政府还专程派人送到北京,制成标本,在北京博物馆展览.
鳄鱼,其生活习性与蝗鱼基本相同,性成熟年龄较蝗鱼早,捕获最大鲜鱼记录的为
204公斤,全长达230厘米,年龄为45年.1957至1985年29年间全省蝗鱼产量最
高的年份是1984年,年产204吨.其中达到和超过100吨的年份为1976年100吨,1981
年141吨,1982年165吨,1985年175吨.
产鲜蝗鱼最多的县份为萝北,抚远等县.其中萝北县每年可捕捞6万斤左右,抚远县捕获鳃蝗鱼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捕获5一3万斤,当然也有一年甚至连续几年一尾未获者.在辽金之际,称为牛鱼的终蝗鱼即受到重视,他不但是皇室的珍品,更是宴请使臣,赏赐群臣的珍俊.据周麟之王龄
.据《吉林通志》打牲乌拉册报和《通志》转录道光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每年进贡均为3尾,但《吉林通志》又详载每年呈贡鲜鱼为两次,每次各10尾,似为定制.查光绪《打牲乌拉志典全书《通志》
20尾,但似乎这是特例,而不是定制,每年具体进贡数目则要根据朱笔改定而定,盖《通志》系将特例误为定制.应该说,进贡3尾亦好,20尾亦好,均应视为非定制.《通志杂鱼《通志》黑龙江史志阿勒楚喀副都统街门为伤属保护采捕蝗鱼全贡事致拉林协领等札文》).
捕打进贡的蝗鱼在每年谷雨或芒种节进
行,出派委官,领催等员弃和打牲丁共00人,前往边外产鱼各河荡网捕打,随时送鱼圈圈
养.蝗鱼圈设于江干佐近与江水相通的水港内,用长1丈余,直径1尺许的圆木围栅而
栅杆致蝗鱼顺流逃逸.因此,圈内不但要蓄水适度,鱼食亦要充足.松花江岸至今还留
许多鱼圈之名,
哈尔滨附近的蝗鱼圈即是当年圈养鲤鱼准备进贡的场所.凡圈养的蝗
鱼等到立冬或小雪节之后派遣员弃及打牲丁77人捕捉,往赴伯都呐(扶余),巴延河挂冰,
谓之冰鲜,待江冰冻结实时由总管报明吉林将军勘验.第一次,由将军单衔具奏呈送,第
二次由将军,总管衔具奏呈送.进贡的蝗鱼由晓骑校一员,领催一名,珠轩头目,镇副4
名,携带兵丁由释车送往京城总管内务府.鲜蝗鱼是筵中的上品.
清廷征调鳄蝗鱼,一是满足于宫廷生活之需;一是用于恭祭九祖,佛堂,奉先各殿;另一是用颁赏外藩.
鲜鲤鱼有骨(脆骨)无刺,肉白多脂,至为肥美,肉脂相间,食之味佳,蛋白质含量高.
可以制成许多美味佳肴.因其肉肥美多脂,当地居民食用时,多用冷水下锅清炖,为防腥
而不宜油煎,另外亦可将肉或肚切片溜之,即溜蝗鱼片,溜蝗鱼肚;亦可红烧或做肉段等各
菜肴,肉还可用来包饺子.鱼软骨,鱼筋可加工成名菜.各地吃蝗鱼的方法不尽相同,各
香脆,别有一番风味(新编《抚远县志》).
依兰在民国以前的蝗鱼乾子,亦比较出名,为依
兰人特别食物之一.其作法是将鱼肉切成寸方,尺许之长条,晒干,食用时加油酱,椒,姜,
用锅闷后食之.赫哲人喜食生鱼,也常以鲜鲤鱼为原料,形成独具特的民族风味.至若
名厨经手,则可单以鲤鱼为原料做蝗鱼宴.据蝗鱼宴菜单所列共有6个凉菜,8道热菜,
4道细点.其中8道热菜有酒锅黄蔑全鱼,翡翠鸳鸯鱼翅,玉球金果铜锤,冰雪银耳鱼
腹,极乐斋冬菇,扒鱼唇蹄筋鲍鱼,酒醉金猴蝗鱼,雪衣豆沙香蕉等.看到或听到这些菜
名,不用尝,便是一种美的享受,足可令您垂涎三尺.
勤得利农场生产950公斤,抚远县
刀刮用之,远胜掇糊.皮肤受伤,特别是因骑马而臀部无肤者,摊布贴之,胜似膏药.但制
造刮缥是需要一定时间一定功艺的,制造刮缥自熬胃至刻缥非三阅月不能成器.不讲方
法,工艺不精或时间不到,也是不能制造成功的.
嘉庆年间,由于制造刮缥太多,鳃蝗鱼胃则被渔者居奇,遂须重金采买,渐及于黑龙江以外各
地.由于鲜蝗鱼,特别是蝗鱼个体较大,非钓所能得,最古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鱼叉叉.
这种方法源于赫哲族渔民.鱼叉脱柄叉,
叉裤上带有一个系绳的活铁环,绳的另一端系在长约4尺的木制叉柄上,叉到鱼后,铁制
部分留在鱼体上,而木柄则从裤中脱出,浮于水面,渔民可划船到木柄漂浮地点将鱼捉到.
曹廷杰喀喇人为最,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水纹,抛叉取之,百无鱼叉鱼叉
挂网所代替.
民国时期捕蝗鱼的主要钩具是快钩,又名滚钩,由山东传人,是捕捞鲜蝗鱼,大马哈鱼和其它江杂鱼的主要工具,亦因伤鱼,对资源增殖不利,1957年以后逐渐淘汰并停止使
用.打牲乌拉用网荡捕终蝗鱼的方法是每年四,五月,出派晓骑校1员,委晓骑校1员,委
官1员,领催2名,并出派珠轩达,铺副,打牲丁共260人,分为4起,每起65人,共用8块
大眼网,每两块一练,合为一块,顺江横荡,获鱼入圈.
冬季捕蝗鱼,采用的则是坐安口的方法进行.即于大江上用茅草覆作尖形屋,凿成冰窟,置灯窟上,人伺其侧,鱼在水中见灯光则趋赴之,渔人由窟投叉,适中鱼身取而得之.鳃鱼同大马哈鱼一样,也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便是曹廷杰在《西伯力东偏纪要》一书中对黑龙江下游的东北海的一种叫做麻特哈或称麻勒特的大鱼,即辽金史本纪所载之牛鱼(终蝗鱼)奉旨送鱼的形象描述.据说这种大鱼长一二丈,大一二围,其头有孔,如江豚,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旬然有声,可闻数里.因为当地的黑斤,济勒弥人皆不知岁月,特以江蛾为捕鱼之候,每于江面花蛾变白蛾时,时值五月,麻勒特送乌互路鱼人江.江面青蛾初起时,时值六月至七月半,送七里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2期性鱼人江.江面小青蛾再飞时,时值七月半至八月底,送达莫嘎(大马哈)鱼人江,皆至格林河口而返.从中不难看出用麻特哈(牛鱼)可以观候.正好与《演繁露》记载的:契丹主达鲁河钓牛鱼以占岁有关联.正因济勒弥人等原以为麻特哈奉旨送鱼,所以,当初他们不敢捕获,同时也不敢食用,后来逐渐改变了这种认识.
鲜蝗鱼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蝗鱼宴的菜谱上我们看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蝗鱼捕捞,圈养进贡,赏赐等,我们看到
了清代的贡赋文化;从蝗鱼留下的地名,我们也看到了地名文化.现在在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等地就留下了不少与蝗鱼有关的地名,有的直接命名鱼场,有的直接命为地名,如逊克县逊克渔场雪水温分场的蝗鱼卧子,嘉荫县的蝗鱼卧子鱼场;直接命名乌屿名
的,如同江市八岔乡西11公里黑龙江上的青黄鱼通岛,饶河县乌苏里江南通岛中段之东
的黄鱼窝子岛等都是因为这里盛产蝗鱼而得名.至于松花江岸的一些蝗(黄)鱼圈地名,
则说明了在清代这里曾是为皇室圈养进贡鲤鱼的地方.
张光藻《北戍草》除有专叉蝗鱼的诗
其实,保护鲜蝗鱼早在清代就已提出,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阿勒楚喀
1957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首次规定了鳃蝗鱼的禁渔期,规定6月1日至7月1日禁止捕捞鳃蝗鱼,并规定了最低采捕标准,即蝗鱼1.5米,鲜鱼为1米以上.1982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系例》规定了采捕鲜蝗鱼长度的最低标准,也规定了重量的最低标准,即蝗鱼2米,或65公斤;鳄鱼1米,或4公斤.但是只有这些还不行,爵蝗鱼的保护,人工繁值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已开始实施.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人投人40万元,建成了4万多平方米的鲜蝗鱼养殖基地,
在祭敖包时,要宰杀牛羊等作为祭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好年成,祈求诸神镇住邪魔,降赐吉样,保佑人畜兴旺,万事如意.每次在敖包会上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等娱乐活动,最后是举行宴饮,人们载歌载舞
农历年期间,在腊月三十摆上羊等供奉之物,供神祭祖,供完之后,大家食用撤下的供羊.在这些日子里,男女老少都停止生产.民族风储办黑龙详省招案馆哈派滨心鄂温克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兄弟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即大兴安岭岭北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兴安岭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次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呐河,甘南县译作投石三枚,以敬三宝或献钱财,并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在敖包顶蟠杆之上.大型祭祀活动每年于春,秋二季进行,四,五月间及八,九月间各选择一活动,尽情玩乐.三十的晚上,老人们要祝福下一代,象自己一样健康,长寿.大年初一,家与家,屯与屯之间,要互相拜年,先拜佛祖,后晚辈向长辈,兄长叩头,受拜人给东西作为苗的一部分,放到了黑龙江中,另外,还被运抵广州,烟台等地养殖.以后每年将有近30万尾鲜鲤鱼苗放流黑龙江.勤得利农场的史氏鲜鱼试验站,自1988年以来,已累计向黑龙江放流史氏鳄鱼苗450万尾,有效地保护了这一自然资源,水中活化石的史氏鲜还在北京2000年黑龙江绿色食品周上大出风头.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萝北鳄蝗鱼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筹划之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02: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