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鵟鹰(学名:Butastur rufipennis):是鹰形目、鹰科、鵟鹰属的一个物种。是中型
猛禽,体长30-35厘米,翼展92-106厘米,体重310-380克。头部较小,喙较弱,腿相对较长,爪子较小。当栖息时,它的长翅膀到达尾巴的末端。成鸟上体灰褐色,在覆羽和肩部有细密的深色条纹和红褐色边缘。下体从浅黄色到红褐色不等,胸部有深色条纹。鸟喙黄色,虹膜和腿淡黄色。
形态特征
蝗鵟鹰是中型猛禽,体长30-35厘米;翼展92-106厘米;体重雄性310-340克,雌性300-380克。头部较小,喙较弱,腿相对较长,爪子较小。当栖息时,它的长翅膀到达尾巴的末端。所有这些特征,加上特别懒惰和安静的伫立态度,使它更像一只
风筝。在各个年龄段,蝗鵟鹰都以其纤细、流线型的轮廓而闻名。雄性和雌性是相同的,尽管雌性体型要大7%,重约10%。幼鸟有相当相似但可区分的羽毛。
成鸟上体灰褐色,在覆羽和肩部有细密的深色条纹和红褐色边缘。下体从浅黄色到红褐色不等,胸部有深色条纹。除了闭合翼上的红色斑块外,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较深的棕色,较淡的喉部,被黑色的胡须包围,并被一条垂直线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鸟喙大多黄色,虹膜和腿淡黄色。
幼鸟和成鸟的羽毛非常相似,但更苍白。有条纹的头部更白更红,胡须不那么明显,喙不那么黄色。上体灰色,带有较厚的红褐色边缘。尾巴呈现出均匀的颜色,带有深色末端带。胸部更加统一,有更细的和不明显的条纹。虹膜棕色,喙黄色,带有绿色的细微差别。
栖息环境
蝗鵟鹰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1200米的高度之间。栖息地范围很广,存在于干旱地区的多刺灌木丛中,甚至在半沙漠灌木丛中。该物种也可以在有灌木的草原和灌木稀树草原中观察到。它们占据着树木丛生的牧场和耕地。有时也栖息在森林边缘和沼泽边缘。这种猛禽对开阔的干旱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特别喜欢遭受火灾或最近被烧毁的地区的栖息地。在最常见的西非,当草覆盖物变得太重时,它们会在雨季开始时进行短暂的迁徙。
生活习性
迁徙
蝗鵟鹰是撒哈拉以南的热带移民。它们的短途迁徙与旱季和降雨量减少有关。除东非外,这些移动都位于赤道之上。在雨季筑巢后,这些鸟会向南漫游。在西非和中非,它们的新范围形成了一个相当窄的带,但在东非,它们进一步向南延伸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北部。旅行距离一般为500-750公里。迁移发生在10月至翌年2月期间。
行为
蝗鵟鹰在繁殖季节成对生活。在一年中其他的时间里,无论是在迁徙期间还是在旱季,它们都非常合群。蝗鵟鹰生活在松散的集群中,数量可以从50-100只不等。它们在火灾后的灌木丛附近的数量甚至更多。在空中展示期间,这些鸟在发出响亮的叫声时翱翔并进行循环飞行。蝗鵟鹰会表演许多杂技,包括令人眩晕和壮观的下潜飞行、侧滑和翻筋斗。成年蝗鵟鹰这些表现的质量由于偶尔红褐色的翅膀会发出一些闪光而进一步增强。
大多从地面低飞,飞行时有浮力,进行长滑翔和向上俯冲。这个物种可以飞得很高,可达300米。在飞行中,它们类似于
红隼、
风筝或
鹞。
蝗鵟鹰看起来很懒惰,它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最喜欢的2-3个栖息地之一上。特别喜欢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和电线杆,在上面摆出笔直的姿势或蹲伏和几乎扁平的姿势。
声音
在筑巢期之外,蝗鵟鹰通常很安静。 相反,一旦筑巢季节开始,它们就会变得非常嘈杂。它们们的主要叫声是一个有力而健谈的“ki-ki-ki-ki-kee”,其最后一个音符略长一些。
食性
主要吃昆虫,还吃蜘蛛和蜈蚣。在某些地区的蝗鵟鹰以螃蟹、一些小型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为食。在节肢动物类别中,它们特别喜欢吃蚱蜢、蝗虫和螳螂,但也捕捉有翼的白蚁和蚂蚁、甲虫和竹节虫。蝗鵟鹰将大部分猎物带到地面上。通常,它会在距离地面3-8米的高处伏击猎杀。然而,它们也通过步行捕猎,特别是在草火或陆地蜂群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偶尔,它通过在空中追逐猎物来捕猎。它们伴随着成群的
牛背鹭或成群的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希望能捕捉到逃离它们的昆虫。
分布范围
繁殖地:厄立特里亚、冈比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和苏丹。
非繁殖地:刚果(金)、科特迪瓦、吉布提、加纳、肯尼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坦桑尼亚、多哥和乌干达。
留鸟: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利亚和南苏丹。
游荡(非繁殖地):布隆迪、利比里亚和卢旺达。
繁殖方式
蝗鵟鹰的筑巢季节从3月持续到8月。巢是一个坚固而深的结构,主要由木块建造。巢的直径约为35厘米,深约40厘米。与非常相似的
黑鸢的巢不同,内部通常排列着绿叶。巢被放置在离地面10-12米的地方,但大多数时候巢在一棵小树上的高度要低得多。每窝产1-3枚蓝白色的卵,带有一些深色斑纹。其孵化期未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截止2000年,全球数量估计超过10,000对,相当于20,000只成熟个体。据报道,该物种在某些地区普遍普遍且局部丰富,数量超过除黑鸢之外的所有其他猛禽。物种数量在20,000-49,999只成熟个体之间。
趋势证明:截止2001年,由于过度放牧和干旱,当地的蝗鵟鹰在下降。观察到肯尼亚的非繁殖游荡数量有所下降。1969年至2004年期间,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的旱季数量也出现下降,尽管应该指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年份之间迁移时间的差异,而不是数量下降(Thiolla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