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科Viperidae有16属188种,可分为蝰亚科Viperinae、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和蝮亚科(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鼻眼间有颊窝)。头大,三角形,略扁,颈细而明显;蝮蛇鼻眼间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知周围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蝰蛇无;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一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为血液循环毒蛇。头被为大而对称鳞片或全为小细鳞。体粗壮或粗细适中。尾短;响尾蛇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遇敌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每秒可达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声。我国有6属21种,如白头蝰属Azemiops、蝰属Vipera、蝮属Agkistrodon、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烙铁头属Trimeresurus(包括竹叶青)等。
蝰科蛇类都是毒蛇,具典型毒蛇的体形,头大、成三角形,而且很高,与颈区分很明显,眼中等,瞳孑L垂直椭圆,躯干一般较粗短,尾短或中等。背鳞比较小,多少呈斜方菱形交错排列,腹鳞横向扩大,形单列。蝰科蛇类喷射毒液的全部机制得到高度的发展,没有前颌齿、冠状骨、腰带、左肺等原始性状,上颌骨极短而且很高,能动地附着在前颌和外翼骨上,外翼骨与上颌骨关节灵活,1枚巨大的毒牙着生在每个上颌骨的后端,毒牙后有若干枚预备牙,毒牙是管牙,通常是封闭的,看不见外沟。静止时毒牙卧倒与上颌沿平行,张口咬物时,上颌骨连同毒牙竖立,这是一种随意运动,蛇可以控制两侧同时竖立或者仅一侧竖立,腭骨、翼骨和齿骨上着生多枚向后弯的细齿。蛇类的毒素是十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在组成上有许多变化,因此在作用效应上种与种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眼镜蛇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神经毒素),而蝰蛇毒素主要作用于血液(血循毒素)。蝰科蛇类一般情况下活动较迟缓,常可盘成团长时间不动。陆栖、树栖或穴居,以多种脊椎动物,特别是鸟兽为食。已知180余种17属,分隶4亚科,分布在从加拿大到阿根廷、南西伯利亚、日本南到印度和非洲,西到斯堪的纳维亚、英国和西班牙的广大地域,我国已知5属20种,分隶3亚科。
头宽大呈三角形。体形粗壮,尾相对较短而细。均为毒蛇。上颌骨短而高,呈竖立状,可以转动。其上除了一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及若干预备毒牙外,无其他牙齿。前额骨无前突,不与鼻骨相连。外翼骨长,腭骨与翼骨关联。
本科已知20余属150余种,广泛分布于除澳洲外的世界各地。可分为
白头蝰亚科( Azemiopinae)、蝰亚科( Viperinae)和蝮亚科( Crotalinae)等3个亚科。河北仅蝮亚科的种类有分布。
山蝰Daboia russelli(两亚种:1.指名亚种Daboia russellirusselli 2.
圆斑蝰Daboia russellisiamensis)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