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洲镇,隶属于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古称“百花仙洲”,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距福州市中心12公里,区域面积6.41平方千米。2021年,辖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3个。2017年,螺洲镇常住人口有16350人。
历史沿革
唐至明朝,分属闽县安仁乡仁惠里与温泉乡(宋以后为开化西乡)永福里。
清时,属闽县白湖区。
民国时,属闽侯县白湖区螺鳌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闽侯县一区。
1958年,属闽侯县城门乡(今城门镇)。
1970年,划入福州市朝阳区(今仓山区)。
1975年,划归福州郊区管辖。
1981年,开始筹建螺洲镇。
1984年,从城门乡析出,正式建立镇人民政府机构。
行政区划
2021年,螺洲镇辖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3个。
截至2021年,螺洲镇辖3个社区居委会:螺洲居委会、 排下居委会、螺渚居委会;7个村委会:敖山村委会、乾元村委会、天福村委会、杜园村委会、店前村委会、吴厝村委会、洲尾村委会。
地理环境
螺洲镇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距福州市中心12公里,区域面积6.41平方千米。境内有杜园山、后池山和铁头山3座相间的小山丘,其余为冲积平原,地下有充足的温泉资源。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境内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人口
2005年,螺洲镇有常住人口2978户、16217人。
2017年,螺洲镇常住人口有16350人。
2018年,螺洲镇户籍人口有11910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螺洲镇企业个数共385个,企业从业人数4630人,其中工业企业95个,规模以上17个。
2018年,螺洲镇工业企业个数共108个,规模以上23个。
第一产业
1990年,螺洲镇农业生产以柑橘生产为主。
2005年,螺洲镇农业完成从传统果树种植的单一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为集观赏、创汇、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农业经济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4875元。
第二产业
1990年,螺洲镇有镇办工业企业19家。
2005年,螺洲镇工业从粗放型经济逐渐向集约型经济过渡,形成石材、食品加工、塑料、电器等企业集群。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4.0335亿元,镇财政收入1704万元。
第三产业
1990年,螺洲镇有8家商店。
2005年,螺洲镇的商业发展为大小商店200多家,其中大型商业企业36家,营业额百万元以上的有5家,年商品零售总额达6346万元。
交通
螺洲镇境内有324国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90年,螺洲镇有1所中学、4所小学,镇内还有福建地质学校、省商业学校、省地质干部学校、省公路职业技工学校、市机械职业学校等省市属单位。
医疗卫生
1990年,螺洲镇有镇卫生院1所,镇内还有省武警总医院、省地质疗养院、市职业病医院等省市属单位。
文化事业
1990年,螺洲镇有电影院1所。
基础设施
1990年,螺洲镇有一座小自来水厂。同年,投入25.4万元建成总长1650米的村级道路。
1992年,螺洲镇开始抓主干道建设,投资1000万元对杜园、敖山、乾元、天福的道路进行改造,使之与福厦路相接;新辟天福、乾元、敖山三村头至石山公路、吴厝新村水泥路;重建杜园桥;投资22万元铺设洲尾村、杜园村自来水管道210米、1110米。
1995年,螺洲镇投资4800万元兴建螺洲镇防洪堤工程,工程总长4.8公里,分3期建设。
1996年,螺洲镇筹集资金50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与市自来水公司管网连接,为螺洲镇及杜园村、店前村、居委会、吴厝村和洲尾村提供优质水源。同年,螺洲镇镇政府同中国电信公司协商在全镇开通程控电话,改变电话需通过邮局接转的问题。同年投资157万元完成螺排公路排下至杜园段拓宽扩建工程,长度685米。
1999年6月,螺洲镇对螺排公路杜园桥头至螺洲街路段进行改造,该路路基工程总量1.304公里,桥涵洞工程1.304立方米,总投资207万元,当年10月竣工。同年筹集资金500万元,兴建螺洲镇绿色度假园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1年,螺洲镇重点整治全镇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投资50万元购置2台丰泉LFW-210型一级袋式除尘垃圾焚烧炉,于2002年投入使用。投资500万元用于改造辖区内主干道路灯工程。动工改建螺洲卫生院和螺洲自来水工程。
至2005年,螺洲镇完成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与福州城区接轨。
历史文化
螺洲镇古称“百花仙洲”。此地因其形如青螺,又有东晋时当地人谢端遇田螺仙女并结为夫妇的美丽传说,故名“螺洲”。
著名人物
螺洲古镇因有陈宝琛而称“帝师之乡”,也因有吴石而称“英烈故里”。
陈宝琛,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太师太傅”。
吴石,福州市仓山区螺洲乡人。1948年参加民联,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50年被秘密逮捕,6月10日在台北遇害。